1

很长时间没说楼市了,一是整个行业这个鸟样子,多说少说都无意义;二是也确实不想多说什么了,该说的都说很多遍了,再说就成祥林嫂了。

但是这半个月,忽然又有了一些新政策,很多粉丝在问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帮大家梳理一下的。

古时候行军打仗,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兵法,叫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用这句话来看今年的楼市,是再合适不过的。

时至今日,楼市经历了两次过山车,第一次是二、三月,第二次是九、十月,第三次还在等,最终也不知道还有没有。

在米宅的战略产品“米宅全球内参私密群”中,我一直在提醒粉丝,今年一定要更加谨慎地、辩证地看待救市政策。

没有别的,因为此刻的很多经济现状和楼市现状,大家都没有经历过。

没有经历过,就意味着大家(所谓的大家,是为了文章安全性考虑做的技术处理,具体所指则各自领会,下同)都没有经验,不知道此时此刻到底该如何应对才是最大约数的正确。

相反,大家都在揣测行情走势和摸索执行方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这意味着可能会有很强的试错成本。第一次行情来的时候,大家都很自信,自以为基层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一直被抑制,所以只要彻底放开人员流动,就一切都会卷土重来,大江南北一片红火。

结果,行情只跑了一个半月,市场忽然偃旗息鼓,并没有按照预想的剧本再走。

可是,在最需要加把火的时候,政策却没有及时跟上,而是选择了观望,等到几乎彻底凉了,才忽然惊醒过来。赶紧催着放松限制政策。

可是,都已经到8月了,黄花菜都凉了。

这个时候,大家又觉得是政策限制太严了,只要放开了,就一切都会卷土重来,大江南北一片红火。

结果,就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线城市的拉动上,认房不认贷之后,一线市场确实又火了一下,但是最终的结果导向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方向。

大家没想到,本来是救助市场上的新房,结果所有人的心思都在二手房。

财新的数据是,在认房不认贷后,北京的二手房挂牌量飙升到17万套,深圳是6万套,全部是历史最高水平。

这又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销售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挂牌的速度。

并且数量差正在形成巨大的剪刀差。

并且两者呈反比趋势,挂牌量越来越多,卖出的却越来越慢——最终只能再次拼谁最狠。

谁的价格越低,谁能卖得出去;谁的价格降得最多,谁能卖的出去;这就又造成了新一轮的踩踏出货。

而这个景象,其实在三月份时候,我们已经见识过了。

当时是,销售量确实上去了,但是销售均价却一路走低,结果是因为大家都在低价甩货。

无人能想到,两次行情都成了卖家脱手二手房的绝佳时机。

但具体比较起来,9月、10月这第二波的小行情,远远比不上2月和3月。

对比一下数据会更明晰:

3月,北京整月的新房和二手房网签量为7000套和2.2万套。

10月,北京整月的新房和二手房网签量为5177套和10653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人诚不欺我!

更重要的是,这一鼓作气,再而衰的负面传导效应,正在如核弹冲击波一般,震荡远行。

3月份,碧桂园还一切吉祥,还是民营开发商的典范,8月份,忽然就暴雷了。

金地,一直都没有实质性暴雷,但债券早成垃圾债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知道金地只是在硬扛着。

万科,这个将危机意识刻在骨子里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精神坐标,说被资本看空,简直是一点余地都不留。

很显然,伴随着销售的持续萎靡,在资金短缺之下,严重依赖销售回款的开发商,正在从原本的寒冬,进入到逐渐彻底冰冻的时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已经开始滑向第三个阶段!

2

很显然,对于这一点,决策层也意识到了。这一次再不行,也许真的就三而竭了。

所以才会有11月份,这一整个月的密集救市。和前两次的主要在攻心不同,

这一次真的开始真金白银地救了。

这就是一万亿的三大工程资金,金融机构的重提的50房企白名单,以及金融端要求的银行救助房企三个不低于。

最新的消息是,允许银行向房企提供无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

这也是堪称史无前例的举措。

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我们只看政策内容,一切都无比正确,无比振奋。

可为什么救了整整两年多了,房企却越救越拉跨?

这种悖论该如何解释?

数据才是最好的现实:

2023年前10个月,房企信用债融资总额为3648亿。这其中,万科之类的混合所有制加上碧桂园之类的纯民营房企加在一起,只有412亿。

这412亿,万科一家占了100亿,只剩312亿。

牛逼如万科,整个前10月,也只不过100亿。

通俗点说,银行是按风险定价的。

这个时刻,风险定价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出身。按照国资的纯度来定出身。

越纯越安全,其他都扯淡。

这种出身信仰,就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是公开的秘密。

也是所有救市政策看起来都很好,就是不接地气的根本原因。

因为底层的逻辑是博弈论。

因为银行要控风险,要避免坏账,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这一切都是银行的主体责任。

我在米宅全球内参中讲过一件事,有时候,政策之所以会彼此打架,比如说财政部和央行,彼此的政策会出现公开矛盾,也是因为此,因为大家都有主体责任,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主体的安全性和规则制约。

而这种博弈偏差,是我们看懂政策和看清形势,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比如说,银行首先考虑的一定是放贷资金的安全性,不能有去无回,这是要终身负责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从2021年底开始就房企,一直救到今天,却越救越拉跨的核心原因。

这一次,要银行无抵押给房企贷款,又像是另一个白日梦。

根据财新的报道,四大行之一的大行行长说过一句话,指望金融端救房企是不现实的,应该指望的加快销售回款!

于是,我们如同看到了一场黑色喜剧!

销售端能回款,碧桂园也不至于暴雷了,万科也不至于被抛售做空了。

一切又重新陷入了原有的无解循环!

但也许这样说也不多,最终还是有解的,一切交给时间,就像我们在得不到时总会做的那样,假以时日,老子……

首席说,经过足够时间的休养生息,一切都将恢复如初!

但现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时间……

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