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JJ斗地主冠军杯官方微博

2022第一个月刚过半,汽车圈的火药味已经出来了。李想前天下午在微博公开炮轰团车“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起因是团车宣布入局造车,CEO闻伟称公司有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引自友媒“汽车商业评论”)

李想炮轰的是闻伟对这个团队的介绍。在李想看来,闻伟将这个团队介绍成了某种“独门秘籍”式的存在,好比段誉学会了六脉神剑便独步天下。而李想认为:

“(创业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

当然李想是对的。事实上这根本就是对到不能再对的道理,而且不光创业如此,学习、理财、人生……不都这样么。想想看,市面上那些诸如“每天三分钟,一年熟练英语交流”、“身价过亿基金经理的财富秘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音频课程、成功学书籍,哪一个不是满嘴跑火车的?

但是具体到李想炮轰团车这件事情,似乎又不仅仅是观念之争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2021的经济相当不振——就连我的纹身师这一年都工作量暴跌——2022按照各种预期来看,保持不动都已经阿弥陀佛。而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新造车其实是国内为数不多看着还挺有活力的产业,并且正迎来第二波入局者,以小米、OPPO等巨头为首,还有话题性极强的牛创,外加为数不少的非一线公司如轻橙时代、盒子汽车等等,当中也包括团车。

盒子汽车的两款概念车BM-400与BM-600,专门面向B端网约车市场

纵然新造车是个为数不多(甚至是仅有的)朝阳产业,但毕竟大形势不乐观,资本市场断然要收缩投资。这时候涌进来的新公司,甭管大小,都是抢投资的。蔚小理们看了着急是一定的,要知道他们都还有A股上市的想法。

所以这问题不在于感受到威胁——团车这种规模的造车团队威胁到蔚小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于烦得慌,类似我们小时候都有过的经历:家长和同辈人聊天时,我们要是稍微一闹,ta们准会说这句话:“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

团车当然不是毫无机会,但要硬说它值得看好,那肯定是情商超高。为什么?要从新造车及资本市场的规则讲起,而这个规则,要从斗地主讲起。

这里所说的“斗地主”指的是斗地主这个纸牌游戏的职业化电竞比赛。JJ斗地主冠军杯从2019年开始,S1赛季(第一年)只有一项赛事,S2、S3赛季则分别在最高荣誉的总决赛之外加入了两项季度赛。至今为止,职业斗地主共计进行过7项赛事。而这7项赛事,共计产生了7个冠军战队,每一项赛事的冠军都不同。

原因很简单。职业化伊始,各个战队也都刚刚成立,没有成熟的团队运营经验,战队管理采用队长制,绝大多数战队没有教练员的存在;队员也都刚刚开始适应职业斗地主选手的身份,某位队员因为家庭或工作原因不参赛是常事,甚至出现过决赛当天队员因宿醉差点迟到的状况。

正因如此,斗地主职业比赛没有所谓的豪门战队。S1总决赛冠军河北队在之后的6项赛事中连小组出现都很困难;财力最为雄厚、每年对阵容进行升级的广东队只是在S2赛季拿过一次季度赛冠军,至今没拿过最高荣誉的总决赛冠军;而刚刚结束的S3赛季,总决赛冠军天津津门荣耀队中没有明星队员,在此前6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也只有8强。事实是,任何一支战队如果能做到系统化的训练、科学化管理,哪怕前一项赛事只是小组赛被淘汰,下一项赛事也照样有机会夺冠。

职业化斗地主是一项真正的草根赛事,也是真正的公平赛事,没有哪个战队财力雄厚到可以花钱买阵容夺冠,也没有哪个战队可以保证下一场比赛一定能赢。

造车可没有那么简单。

先从特斯拉开讲,最早的时候美国有四大新造车公司,特斯拉之外那三个公司叫啥我全忘了。唯独特斯拉冲了出来,马斯克可是和彼得·蒂尔一起创办了PayPal的明星创业者,他能得到的资本支持哪是一般人比得了的。而且就算是马斯克,特斯拉也还是经历了那么多次险境,好几次“挺不过年底”。

再来看本土新造车。我们来来回回总结过不同公司的不同特征,蔚来用户运营牛B,理想省钱省到每个钢镚,小鹏科技感一条路走到黑。但是不管蔚来多烧钱、理想多省钱,最后的结果我们归根结底来看,就是最明星的团队有最好的成绩。为什么?太简单了,最明星的团队有最丰厚的资本支持,哪怕鼠目寸光的早期投资人一看到上市立刻就撤,也还有二级市场的大量散户愿意尝试,也还有各地政府愿意给钱给地来招商引资。

什么方法论、什么革新思维,都是次要原因——毕竟模板都是特斯拉——最关键的还是看谁在资本市场最有人气。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那些即将加入的又一批新造车公司。现在市场还有空间吗?当然了。新能源还是在快速膨胀的阶段,转眼之间特斯拉交付迫近百万、蔚小理月销破万已经成了常态,这么哇蓝哇蓝的海,就这么几家公司根本不可能吃得完全部增量。

但是这一波新造车到时候又能活下来几个呢?我们不妨冷血地看吧,小米、OPPO这样的巨头只要决定入场,存活几率无限大;牛创这样的话题性公司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至于到团车、轻橙时代、盒子汽车等等那些公司,那就是真正的过独木桥了。纵然路径已经被蔚小理们走通,商业模式也出现了更加细分成熟的多种选项,但愿意投入的资本也已经大幅缩水。没人投,再好的项目也出不来。

说到底汽车是个重资产项目,新造车的神话其实远没有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么理想主义,那仍然是个看身份、看资产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行业。只不过我们过分聚焦在新造车挑战传统巨头的“大卫VS歌利亚”叙事中,忘记了资本的无情而已。过去的巨头不管多风光,没了利用价值便顷刻坍塌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而那些车库创业的神话,其实也都发生在大洋彼岸。

不过,我们终究还是要保留最后一点理想主义的期待,寻找下一个哪吒或零跑。虽然他们也是精英化的成功创业案例,与草根神话不沾边,但至少他们不是大佬创业,相比之下,其励志的普遍性还是更广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