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些民营企业家遇到了“麻烦”。具体是谁,就不说了,他们的名字成天在朋友圈刷屏,自己查就好。

“麻烦”主要还是内部原因导致。这些年,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盲目扩张现象,有的人拼命地做大资产盘子,冲击世界500强,并企图成为“大而不能倒”的巨头。

比如,海航就已经遇到“麻烦”好几年,以海航集团创始人自己的话来说,除了避孕套企业没买之外,其他的企业都买了。

显然,狂飙突进的多元化,风险不大才怪。

一些批评者很不客气地指出,企业这种发展逻辑的潜台词是:“你(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不能让我倒,否则群众的就业怎么办,所以必须救助我。”

前段时间,河南建业集团求救于省政府的求援报告,就非常清楚地表现了这种“大到不能倒”的思维。

9月9日,建业集团总裁王俊在连夜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网传的这封求助信内容真实,但困难是暂时的

报告称,企业面临“罕见的困难、风险和危机”,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个社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2.8万名员工、300多个在建项目、120万产业工人的失业问题,以及导致银行失信风险,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等等。

报告里还大篇幅表述了企业自身在河南经济和就业上的地位,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

最后,企业请求救援,措施包括减免税费、工程延期等,以及追讨政府欠它的50亿元欠款。

过去,一些民营企业赌对了,遇到问题的时候,的确得到了救助,而且,企业控制权依然在自己家族手中。

然而,现在的环境和过去相比,有所不同,一些人开始付出了代价。

不止是海航、河南建业,还有很多知名企业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这些企业家一直是新闻媒体财经版面的宠儿,但现在,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万达2017年起连续三年集中出售资产,大大降低负债,成功自救

在这一轮民营企业发展“拨乱反正”的大潮中,如果把一些企业家犯错付出的“代价”,按照大小做一个分类,那么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忍痛割肉,快速卖掉非主营业务,尤其是海外资产,回归国内,回归主业。企业渡过难关,重新得到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

企业回到正轨之后,创始人本人依然是企业的实控人,在企业帝国中的权力,一点都没有缩小。

这一类企业家往往行事果断,即使海外资产还处在估值低谷,依然果断卖掉,哪怕不赚钱,也要出清,然后迅速回归国内,坚定地做多中国。

企业家也因此重新迎来了掌声。

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在行动的时候,略有迟疑,一些非主营业务或海外资产舍不得卖掉,或者说,老板希望再等等,等到金融市场环境好一点,资产升值一点之后再出手,总不能买进卖出,结果啥也没赚到吧。

这一类创始人的结果就没有第一类那么幸运了。由于债权人,比如国有银行的压力,他们有的最后只能低价转售核心公司的股权,对企业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家族实际控制的企业,差不多变成了股权分散的公众公司。

第二类企业家里面,也有一些人彻底失去了股权,他们的股权要么转手其他春风得意,赶上大势的老板,要么在破产重振过程中被清零。

换句话说,创业几十年的成果,没有了。但他们也不算最差的,因为还有付出代价的第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企业家除了失去股权之外,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9月24日,海航集团发出公告称,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锋、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图为陈峰

这类企业家除了和第二类企业家一样,“舍不得卖”或者“卖得比较慢”之外,还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热衷于一个特殊的金融工具,P2P。

P2P是peer to peer的意思,按照法律规定,如果你做P2P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个人投资者(peer)自己选择交易对象,平台收点佣金,那么并不必然违法。

但实际情况是,有人搞P2P很可能是给自己的企业进行融资,以之作为在信贷政策收紧的时候,企业的另外一条融资渠道。

这种“自我融资”是违法的,它本质是一种非法集资。

p2p不断爆雷,每一声爆炸都意味着许多家庭的血汗钱烟消云散

非法集资,碰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工薪收入),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这个后果已经不是进行逻辑推理,而是过去多年来鞭炮一样炸响的P2P爆雷事件所提供的血的教训。

只不过,这个教训更多是社会的、全民的,表现为一生血汗打了水漂,欲哭无泪,非法集资者则从始至终都对此漫不经心。

法律不会睡着。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有几位知名的民间集资大师,最终被判了死刑。

当然,时代不一样了,两个毫不动摇没有变,法律也肯定会给所有人一个公正的评判。但有一点很明确,有些东西,真的不能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