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旷视科技IPO消息一出,即被炒得沸沸扬扬。业内人士解释,旷视科技是全球真正的人工智能领域第一股,其上市预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迈向更为成熟的一级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

作为CV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一直备受关注。

2017年,在旷视六周岁之际,“85后”CEO印奇成为了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最年轻的与会者,也就在这一年,旷视以人工智能“独角兽”的身份闻名于世。

不差钱的旷视为了树立行业标杆,又准备在港交所上市。

但上市之后,旷视将面临公司治理规范化、经营业绩大幅进步等要求的洗礼。略带青涩之气的旷视科技能否完成一家成熟公司需要达到的标准,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l 不断求索的初心,稍见好转的经营

2011年,旷视科技由同是清华姚班毕业的印奇、唐文斌、汤沐三人联合创立,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是公司的使命。

CEO印奇曾在最近的致股东信中说道,他们的初心是探求人类的根本性问题:运用机器和技术,解密人类智慧,破解人类认知、学习和决策等过程的奥秘。

都说万事开头难。旷视一经成立就吸引了联想的天使投资,D轮融资前,成功募集资金近5亿美元,其估值达到20亿美元。可以说,旷视在资本市场上的讨喜归功于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纵观战略布局,不难发现,近年的旷视在业务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旷视闻名于旗下计算机视觉开放平台Face++,人脸识别准确度高达97%的Face++被广泛运用于多款软件和智能手机厂家。

由于人脸识别的商业运用范围过窄,旷视科技显然不满于此。近年来,旷视开始实施“1(原创技术基础研究)+3(个人 IOT、公共 IOT、商业 IOT)”的产业布局,并逐渐打开局面。

根据招股说明书,个人IOT的设备解锁与身份验证方面,旷视与小米、vivo、OPPO、首汽约车等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并于2018年中国制造的搭载人脸识别设备解锁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机中占超过70%市场份额。

在城市物联网方面,2018年,其在城市管理及智慧社区管理领域为约430名国内客户服务,解决方案应用于中国100多个城市。

同时,旷视于2019年1月发布了智慧物流平台软件河图,以在各类物流环境中智能协调软件、物联网设备和人员。还研发了若干智慧物流机器人,比如自动导引车,专门执行物流及仓储任务,包括于设施内搬运货架、料箱或托盘以及分拣包裹。但其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客户数目变化尚未披露。

今年,旷视的LOGO由“Face++旷视”变成“Megvii旷视”,目的在于告别人脸识别的单一技术供应,升级为智能物联方案专家。

但旷视的经营业绩却没有多少好转。在招股说明书中,旷视对外揭开了盈利的谜团。据招股书信息,旷视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以及9.49亿元;同期亏损3.42亿元、7.59亿元、33.52亿元、以及52亿元。

l “技术担当”的四重隐忧

在CV四小龙里,旷视的融资之路走得十分平顺。2012年8月,成立之初,旷视科技获得了联想之星天使融资;2013年7月,获得创新工场百万美元 A 轮投资;2015年1月,获得来自启明创投、创新工场2200万美元B轮融资;2016年,获得建银国际、富士康集团融资。在2016年底完成新一轮的1亿美元融资后,旷视科技的估值已至20亿美元。2017年10月,旷视完成C轮4.6亿美元,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蚂蚁金服、富士康集团战略领投。

完成C轮融资后,印奇说过,“其实公司不需要那么多钱,融资的意义在于证明旷视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以及能树立行业更正确的评价标准。”

一家公司能否成功运营,有三个方面必不可少:项目、资金、人。如果仅有资金到位,项目和人没有到位,企业运转依旧无解。旷视作为AI行业的技术担当,却在项目和人力方面有着难言的隐忧。

1、研发多,产出少

在人脸识别准确率赛过Facebook后,旷视科技荣誉不断。2017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8年,“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目标跟踪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至今,五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2019年,旷视河图(HETU)荣膺物流界的“奥斯卡”——LT物流技术奖的“创新应用奖”……

但被媒体履提不爽的一大困境就是公司研发成果多,落地慢而少。目前,旷视科技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雅图设有五大独立研究院,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间,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0.78亿元、2.05亿元、6.13亿元、4.68亿元,分别占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总收入的115 .3%、65 .6%及43 .0%。研究人员1432人,占总人数的61%。但转化为产能的技术却少之又少。

生产百无一用的东西是浪费资源,旷视要修炼的是砍掉无用的研发线,聚焦个别行业,做深做透。

2、标准化与差异化不协同

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印奇说:我们希望成为各行各业的“大脑”创建者,为物联网上下游企业提供核心技术。

从成本角度,只有标准化才能降低成本,差异化只能虚增成本。但隔行如隔山,要做各行各业的“大脑”,其产品之间肯定有极大的差异。

CV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在公司成立早期,曾参与某大型国有银行项目招标。由于对行业不了解,经历四五个月的准备后,云从科技拿出准备好的 10 多页的标书,而其他竞标者制作的标书,平均都有 300 多页。这次尴尬的碰壁经历使得团队很快意识到,攻克某个行业需要拿出决心和敬畏之心,仅仅只掌握技术是行不通的。

云从联合创始人孙庆凯直言道,“我们公司离中国银行总行只有短短1公里的路,但我们走了整整两年。” 云从拿下“中国银行业第一大AI供应商”称号的代价就是整整四年的光阴。

旷视科技的愿景并不是成为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产品标准化是大厂的必经之路。而如何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规模扩张,管理滞后

旷视科技曾于2018年4月全资收购了艾瑞思机器人;同月,旷视还宣布领投了AI+文娱公司Video++3.49亿元的B轮融资。

从公司成立到投资“小独角兽”,旷视科技仅仅用了七年。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旷视在管理方面现出了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公司一边加大力度招人,一边流失人才。

今年初,旷视在回应裁员风波时说道,公司根据业务发展在组织上进行的相应调整,同时持续开放各类岗位招聘。虽然旷视否认了网传裁员15%的数据,但较大范围内的人员调整却是事实。

而目前,旷视在各大招聘网站上给出的招聘人数相当给力。

精细管理应该贯穿企业生长的每个阶段,并不是等企业做大了才开始精细化,构建精细管理的平台,才能吸引更多有能力、有胸怀、想干事的员工。

4、大客户营销欠缺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唐文斌曾于去年对媒体直言:前两年很焦虑,搞不清自己要干嘛。最近两年不焦虑了,要做的事情非常清晰,需求很清晰。可见旷视领导团队在近两年已经构建好新的战略方向。

但方向是否正确,最终还是要看策略能否落地,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目前,旷视经营效益一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户量少,撑不起这么大体量的公司。大客户讲究“一户一策”,就是一家公司有一家公司的打法,印奇自己也认为“赢者通吃”的模式在产业物联网领域已然终结。

河图在科研成就上无可厚非,但要河图进入物流行业成为公司盈利重点,光靠酒香不怕巷子深和股东帮助是难以支撑的。

现在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营销团队作为联结公司与客户的纽带,越发显得重要。但是,旷视的营销服务名不见经传。

而且,营销团队的打造并不是招几百个人,找一位知名干将带队伍就可以搞定。AI属于高精尖技术,销售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懂得人不多,光是招人和培训就要花费很大财力人力,还不论技术是否与客户匹配。旷视是否“拎得清”这一切现在还无法预测。

l 上市不是解药,化解隐忧还要从内部着手

或许是怀揣上市能够倒逼旷视在经营管理上更为精细、效率更高的良好愿望,在印奇宣称不缺资金的情况下,团队匆匆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是,股市不是“解药”,如果企业不主动解决自身问题,终将在成本管理、效益提升、品牌形象等各个方面面临难题。

好在旷视科技的领导团队关注到了好好做企业才是问题的本质,改变已经在路上。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股东们对公司的最终要求是公司能够长久运营,并且在业绩上交出满意答卷。谁也不希望投资一家赚不到钱还可能随时退市的公司。在这个层面上,一味的鼓吹研发,并不能使一家收入还不稳定的企业健康发展。

旷视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但首先他是一家企业。企业需要盈利,需要对股东负责,投资者的不是冒险王,投资需要回报。

近年来,旷视从钻研人脸识别到试图实现个人、城市、供应链AIOT的全覆盖,再到目标市场的收缩,这个团队在战略上的灵活改变体现了对市场的敬畏。

而领导团队也在向商业运维者看齐,只是未来如何还难以预料。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大多数标杆企业里,技术担当与管理运营人员分属不同的序列和晋升通道,就像互不兼容的A面和B面。旷视的领导团队却对技术和商业有着同样的执着。但就目前来看,旷视团队领袖正逐渐向商业运维者转变和妥协。

C轮融资后,印奇曾表示,旷视科技走到今天没有选择,“我们所解的命题是在一个固定时间段里怎么做大的问题,起点在哪并不重要。我认为,技术不是一家公司的长期、唯一的壁垒,技术只是我们撬动这个行业的起点。”

企业越来越重视盈利,近期,在进攻多个领域的意图被表示“此路不通”后,他又公开提出,今年要做减法,从原来的四五个行业减到三个行业,明年或许还会更少。

一位曾经的技术担当能否成功转变为通晓商道的商人还未可知,但旷视的确再也不去死磕相差0.02个百分点的准确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