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领导要数据,基层人员要预算,不全靠我这样的人,才能两全其美吗?

今年6月,微博刷量软件“星援App”被下架,不少新闻对此事是这样描述的:“2018年蔡徐坤新歌视频1亿转发量的幕后“黑手”——星援APP被查。该软件疯狂牟利,应粉丝刷流量需求在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许多蔡徐坤粉丝在网络上对此鸣不平,声称自己的数据并非购买所得,同时也有更多人呼喊“星援被端了,我们往里面充的钱怎么办?”另有一波人则是抓住这个“微博刷流量工具”空窗期进行推广,如“还有哪些软件可以为自己的idol偶像应援呢?XX粉丝会App中也有偶像应援的功能哦!”之类的广告贴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微博数据刷量的灰色产业链绝不会随着一个App的下架就此终止。当然,数据刷量这一灰色产业链也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一个互联网平台,需要靠“流量”提高“身价”的也不仅是流量明星。

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刷量平台在我国总共超过一千多家,其中规模和数量占头部的100家每个月的流水超200万。该产业链上的人员规模累计达900多万。而从结构上来看,流量黑产最活跃的地方为“社交平台”,已经占到了整个产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长视频类位居第二。

那么除了微博,流量黑产聚集最多的还有哪些平台呢?

作为社交类App中的排头兵,QQ与微信一直受到各种网络黑产的重点关注。腾讯也从2004年起,就成立了安全团队投身于与刷数据等网络黑产的对抗战中。开始时这一团队的主要任务为抵御盗号。后来随着腾讯自身业务发展,“黑产”的业务范围随之扩大,这一团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面对诈骗、红包、微信公众号数据造假、恶意SDK等。

以大家熟悉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官方数次更新调整后台数据接口,剔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带来的虚假数据,却次次都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效果,被许多新媒体行业内人士称之为“自媒体届315”。其中2016年9月的后台部分接口升级导致“6成公号数据下降,124个号暴跌80%以上”的事件令人尤为震惊。

可时至今日,我们在淘宝上搜索“微信公众号阅读”仍能搜索出大量结果。貌貌选取其中一家进行试探,得到的价格是阅读数据“夜32,快43”在看数据“17一百”。虽然搞不清“夜”跟“快”的意思,但至少可以肯定,微信与“刷数据”这项网络黑产的斗争还远未结束。

除了微信公众号数据外,我们还可以轻易的在淘宝上买到近日被多家应用社区下架的小红书App的粉丝、部分短视频及视频网站的评论等等。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没有一个道德感正常的人能公然宣称“数据造假是高尚且正义的”,但为何刷流量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曾有媒体采访过一家刷单公司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上面领导要数据,基层人员要预算,不全靠我这样的人,才能两全其美吗?这钱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是投资商的呀?互联网玩的是资本游戏,一轮忽悠一轮。”

话糙理不糙,任何一个产业的繁盛,都是有需求引起的。对数据的崇拜是滋生刷单产业的最大温床。微信公众号也好、短视频、小红书博主也罢,刷数据的最大原因往往都是因为“甲方需求”。由于大量信息难以量化,品牌方往往会选择同一类型里价格最低、数据看起来最漂亮的账号进行投放。长此以往,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数据造假问题越发严重。

除此之外自媒体、博主变现模式大多较为单一,多依赖企业或品牌的广告投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刷流量这一现象如果平台方下定决心整治也一定有机会做好,爱奇艺曾因一部电视剧播放数过高被吐槽“视频播放量多到8亿网民都不够用了”,后来,爱奇艺宣布关闭全站前台播放量显示,以内容热度代替原有播放量。如今,再也没有人去造假爱奇艺的数据了。

最后还是友情提醒一下,刷流量虽然是互联网上部分人默认的现象或隐蔽的“游戏规则”,但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今年6月3日,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就在北京宣判,并于同日履行完毕。当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依法向该案当事人双方送达判决书。同时,北京互联网法院也收到了本案双方当事人主动缴纳的非法获利款——原告缴纳了16130元,被告缴纳了3074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