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龙迎春,福启新岁。2月9日(大年三十)20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准时“赴约”,与全球华人“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总台春晚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博大而隽永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平实、喜庆、优美的视听表达,为全球华人奉上了古今交融、中华文脉传承涌动的文化盛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文为脉

视听技术激活文化符号

“以文为脉,汲古润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元素,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迸发出新活力的源头活水。图腾、诗词、歌赋、民俗、服饰、器物……从服化道、舞美设计、视觉包装到音乐、语言,2024总台春晚的各个技术环节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渗透于节目的根脉中。

龙是2024总台春晚舞美设计和视觉包装的核心。龙形舞美装置从主舞台延伸至观众席上空,通过XR+VP生动演绎出“飞龙在天”的翱翔之姿。龙的相关元素也被分解为赤龙环、鳞纹等,大量应用于LED舞台背景中,字幕包装也使用了龙元素,使龙的视觉符号在分解与重复中得以普及。

中国画是本次春晚舞美背景凸显出的另一大文化符号。《上春山》中的云雾山川、《别开生面》中的“面点创意画”、《跃龙门》的黄河水、主持人身后的山水等LED背景均采用了中国画元素,用点线墨、中国传统色准确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意韵和风骨,将东方美学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

舞蹈《锦鲤》实现了妆造、舞美、音乐、包装的高度协调,不仅还原了“吉祥”的具体形象,更赋予锦鲤这一传统意象以灵性,强化了文化象征的符号特质。演员身着红白色衣裙,以灵动曼妙的身姿化身锦鲤,模拟鱼在水中游动的荡漾感,与碧波荡漾的青绿色油画质感大屏融为一体,辅之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配乐《大鱼》,打造出充满沉浸感的水下画卷,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听觉符号也在语言类节目和歌曲节目中得以发挥。“汝若不嫌,先用吾鞋”,小品《寒舍不寒》巧妙地插入文言文台词和国风音乐配合表演节奏,建构幽默叙事。

“白虎”“朱雀”“玄武”“鹿角”“鱼鳞”“鸿爪”“九鼎”“何尊” “七弦五音”“七尺千钧”“风雅颂”“锦绣百家姓”,《嘿,少年》在歌词中写入了古代神话、文物重器、传统音乐等文化意象。在“思想+艺术+技术”的合力作用下,抽象、久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听空间中被再次激活。

以文铸魂

精品节目坚定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扎根深远,融入到精神品质,作用于时代气韵的力量。

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将纷杂多样的文化类型,同一文化类别的不同类目统合在一个节目中。舞台表演分为面点制作、舞蹈和演唱三种形式。歌曲用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河南、北京、天津、上海各地方言唱当地面食和年俗活动,

根据歌曲的节奏面点师傅卡点完成甩面、拉面、摆面等动作,通过交互和投影技术,两个空间的表演整合到舞台屏幕上,形成面点创意画,塑造出大熊猫、龙、“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具有传统文化意涵的形象,实现了技艺协同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有机交融,呈现出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盛景,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于“百花齐放春满园”,也来自于千百年前的锦绣与华章。“中国有礼仪之大,古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选取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汉服,呈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服饰文化和妆容传统。歌词呼应纹样寓意,结合虚拟合成技术,与华丽的舞美交织,打造了穿越千年的盛世图卷。《瓷影》跨越人与物的边界,舞蹈演员幻化成北宋青白瓷的文物形象,演绎“素肌玉骨”的器物灵韵。东方美学的来路和进路都在此明晰,引领当代青年欣赏来自华夏经纬的美学基因。

文化之美不仅在于形,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根基。春晚中的三则公益广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气质与品质。“儿孙满堂”“娘亲舅大”“长幼有序”“血脉同源”,短片《中华一家人》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家国观。“星河相遇皆团圆”“你笑了,春天就到了”《中国式浪漫》与家庭观念一脉相承,用中国故事讲中国理念,展现了以爱为内核的现代式“新团圆”。“以龙为形”“以龙为谊”“以龙为志”“以龙为名”“以龙为傲”,《龙的传人》由浅入深地表明龙何以成为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在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力图实现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春晚中的精品节目充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立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以文化人

虚实融合创新文化传播

新时代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技术的发展助力于人类传播的初始需求——交互,增强了观众在文艺欣赏中的主体性,通过虚实融合、古今对话的手法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龙腾盛世、锦绣山河,让人民生活登上春晚舞台,增添时代烟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陕西西安、辽宁沈阳、新疆喀什、湖南长沙四个分会场以山河为舞台,以街巷、城市建筑为场景,在城市空间中建构艺术空间,创新传播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在现代城市中搭建古代街市,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再现大唐不夜城的盛景,是一场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AI 设计的动画人物李白穿梭在“长安盛世”中,与现代人对弹琵琶,唱和诗词。戏曲与陕北说唱,东仓鼓乐和交响乐交相辉映,李白从长安到宇宙,穿越诗词浸润的时空,融贯古今与未来,表达了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也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功夫微电影《争春》按电影规格摄制,以影像和故事模式丰富节目形态,传播武术文化。此外,也有在主题内核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守岁共此时》将祈福主题贯穿于魔术表演中,相声《我要不一样》融入飞花令主题,创新演绎中国诗词文化。

“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意境是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乐、舞作为历史文化的源头皆讲求韵味,意境不局限于特定艺术形式,广泛地与中国美学思想和整体哲学意识相联系。

传统文化的意境何以在现代准确表达?“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化具有内生外化的属性,文艺创作和文化生成是由内到外的发展过程,而文化传承则多是由表及里的传播模式。以“形”彰“意”, 2024总台春晚激活文化符号,深化文化思想,弘扬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传播,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