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片寒冬景象,冻结了许多行业的发展。
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拼多多却实现了,利润暴涨212%的惊人成绩。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拼多多如此高昂的利润令人惊叹,但在其商业模式的背后,实际上释放出来的经济信号,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
有一种观点很具有代表性:消费的悲观,才造就了当下拼多多的“大超预期”。
5月26日,拼多多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实现376.4亿元,同比增长58.18%,净利润为81亿元,同比增长212%。
营收和利润都远超市场预期。
与之对应的,是工信部发布报告称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整体收入同比仅有1.6%的增长。
58.18%VS1.6%,在经济增长和活力没有明显爆发式增长表现的大环境中,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残酷的存量博弈,一枝独秀的背后,是其他电商平台的失血支撑的。
2022年四季度拼多多的表现也不尽人意,营收利润双双拉胯,核心收入指标——电商广告业务同比增速下滑20%,所对应的正是商家在传统电商旺季,也没有投放的意愿,对消费毫无信心。
今年以来,拼多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海外,Temu顶着不菲的投入高调出征;
国内,淘宝摩拳擦掌把“价格力”定为了重大战略,京东则带着“百亿补贴”火速下场。
高昂的投入、加剧的竞争、衰退的消费,似乎每一个指标都在为一季度的拼多多业绩发出警告。
然而本该随着消费环境一荣俱荣,一卷俱穷的拼多多,却依然交出了这样一份高投入、高增长、高利润的财报。
这种梦回互联网红利期的业绩多少有些不真实感。
虽然京东的市值略高于拼多多,但拼多多的增长率似乎更惊人。
京东成立于1998年,拼多多诞生于2015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拼多多创造了这样的第三个平台,震惊了公众。
与此同时,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似乎也“隐藏”了最真实的中国,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贫困状况。
拼多多高速增长的故事里,折射的却是每个普通人的2023,折射是真实经济环境中消费需求的情况,对应的信号,个中的逻辑,现象的因果,都值得深入去挖掘分析。
1
拼多多火爆背后的残酷现实:消费降级信号异常明显?
2023年5月,拼多多公布了其崭新的财报。收入高达376.4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58.2%。比起阿里巴巴微降的财报和京东仅有1.38%增长的业绩,拼多多的表现无疑成为了亮眼的焦点。
然而,背后的真相却透露出一种令人心惊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正在全面降级。
大家开始瞄准更低价的商品,甚至在每一分钱上都斤斤计较。
换在几年前,要说在拼多多卖大宗电器,贵重物品,比如手机,大伙都会觉得你疯了。
现在都成了普遍,且能接受的现状,不得不令人心惊。
而原因,很现实,就是那么几百元的差价而已。
超过9.9的消费,都得再想想。才是人间真实。
拼多多的业绩向好,并不代表消费迅速复苏或是电商重回增长,反而折射消费正在迅速降级。
一个例证是,同为电商股的阿里、京东都过起了苦日子。本季度,阿里和京东的营收同比都只增长了个位数——前者仅为2%,后者甚至下滑到1.37%。更糟糕的是,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减少了3%,而京东的自营业务也降低了4.3%。
据统计局与邮政局数据,一季度社会零售中实物电商同比增长10%,快递包裹增速为13%。相比整个社会零售的大盘来看,拼多多也远远跑赢行业平均:营收和利润明显提速,前者同比增长58.18%,后者同比增长高达212%。
通俗点说,拼多多的增长并不是消费者开始给家里添置新物件了,而是原来在别的平台花100块买的东西,如今到拼多多上找平替去了。
所谓的增长,都是从别人嘴里抢来的。
一个词或许可以解释拼多多的逆势增长:消费转移。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咬咬牙省下了雅诗兰黛和苹果手机,但纸巾、垃圾袋这些日用品的刚需并不会减少。同时,在拼多多大力的营销和补贴力度下,消费者甚至有可能叛变大牌,转而选择了拼多多上的“平替”珀莱雅和小米手机。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原本有100元的上网购物预算,过去可能淘宝50块、拼多多也50块。但当降薪之后,也许只剩下80元,却有可能给拼多多花上60块。
数据说话,一目了然,拼多多的逆势业绩爆发和火爆表现,释放出来的经济和消费信号,并不值得乐观。
2
逻辑分析:拼多多的好日子,是用电商商家和消费者群体的苦日子换来的?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更多的是人性拿捏和吸引力陷阱的设置。
这早已不是秘密,得益于规模为王的增量时代,才有了拼多多的崛起。
在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中,商家需要在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运营自己的店铺,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采购和推广自己的产品。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需要在平台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搜索和比较产品,并付出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这些产品。
坦白说,经济越差、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越悲观、消费越降级,拼多多的日子反而越好。
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拼多多,不仅仅是拼多多“物美价廉”的表现决定的,对于依托拼多多的电商群体,也是拼多多赚钱的一个重要渠道。
拼多多有多压榨“供货商”,这在电商行业里面不是秘密:
必须无限压低竞价,接受内卷,且所有有附加值的工作都由Temu自营,供货商无法有任何核心竞争力。
3月份,拼多多的“炸店”事件,就是因为拼多多“仅退款”制度引起轩然大波;
本意是防止低品质卖家挥舞低价镰刀收割“贪便宜”用户,维持用户对拼多多平台的信任;
但实际上,却助长了职业羊毛党在经济萧条下日渐壮大,不断援引“仅退款”条款薅店家羊毛,使得“卖家”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乃至于入不敷出。
在拼多多卖货,本质上惨遭职场PUA的打工人,没有任何区别。
都是深陷在“他人”制定的规则中,被迫进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卷,并上供全部的“剩余价值”。
拼多多当前商业模式的核心:
就是通过剥削卖家、压低价格,来荟萃流量,在存量竞争、消费降级的世界中从竞争对手口中夺走肥肉。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的快乐是建立在卖家的痛苦之上。卖家越痛苦的内卷,拼多多便能团结越多的“消费者”,并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强的议价力。
说真的,这套玩法,可是把封建社会,掌握生产资料的食利阶层那套极限压榨和剥削,给玩明白了。
从经济规律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
极致剥削的出现,对应的大环境的恶劣和极限。
消费者在拼多多可以在价格上享受到的快乐,能和在就业市场,工作岗位上受到的压力形成对冲,也算好事,但是实际上呢?
拼多多一枝独秀,不仅仅在互联网平台和电商领域,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大环境来说,实际上都不是什么好信号。
通过拼多多好日子的表现,折射出来的,是消费市场的紧缩无奈,以及极致内卷的上游供应。
3
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的消费,该怎么看?
「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充实的人生」。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中文版)封面上的这句话,或许能够用来诠释当下中国错综复杂的消费现象,以及消费心理。
事实上,面对缓慢复苏的消费市场,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商业巨头们正以更为谨慎的态度来面对增长和发展。
以今年的618为例,坐拥十亿用户、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的国内电商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补贴和折扣力度,仿佛又回到了购物节刚刚兴起时,「价格战」依旧是获取流量的不二法宝。
对于这些现象和数据,如果单纯地把目光聚焦在「省」字上,认为消费者不愿意花钱了,开始消费消极了,似乎又过于片面。
麦肯锡2022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在中国消费者整体食杂采购中,消费升级和降级正在并行发生: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必需开支方面注重性价比(17%的消费者选择在生活必需品,如日用品、白家电等品类消费降级);
另一方面,在一些强情感链接、非必需支出的品类,消费者反而不吝支付一定溢价,以获得差异化、高品质、更能彰显自身个性和品位的产品(14%的消费者选择在酒类、美妆护肤等品类消费升级)。
那么,接下来,中国的消费该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的重要课题,因为2023年,中国经济语境中“消费拉动”和“内循环”,是关键词。
《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稳中求进依然是2023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随着经济的温和复苏,中国消费者也在期盼和准备着工作和生活回归常态,消费市场也将在2023年实现「渐进式回暖」。
报告显示,人们都在期盼着把过去三年没有实现的目标,在这一年尽快付诸实践,把这三年慢下来的蛰伏和思考转化为新的能量和方向,这些都将会激发出蛰伏许久的消费热情,成为2023年的新的消费「潜流」而呈现于消费市场。
当下的问题,很现实,也很清晰,那就是居民收入预期不足,以及居民部门的钱袋子普遍不宽裕。
说白了,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连消费都这么压抑了,这种背景下还想着什么救楼市,信用扩张,大水漫灌,恐怕是没啥意思。
对于接下来中国消费市场的走向,谨慎乐观,应该是一个主线用词。
复苏是主线,但是过程中的波折分化,和需要的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
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经济表现?普通人又该如何适应和行动?
除了消费降级,文章最后结合现实,再提出两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表现。
对于普通个体而言,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如何把握经济环境中动向释放的信号,来指导自身的行动。
一个是就业市场的压力情况:
人社部的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将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BOSS直聘的新用户在一季度就激增了1461万人,同比增长高达57.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联招聘发布的春季招聘职位数量却同比下降了28.3%。
很明显,2023年当下,中国国内就业压力形势严峻,这样的压力必然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内卷的冲击。
就业市场压力比较好观察,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
另一个,就是对底层就业人口的情况观察:
最近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结果也让人瞠目:全国职工总数约4.0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比近20%。
什么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无外乎外卖、快递、网约车等等。
这意味着啥?
这意味着,全国几乎五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正身处于送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等行业中,承受非常严重的内卷。
曾经,这些工作被视为底层人民的退路,是他们失业之后,迫于形势的选择。
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这个“退路”已变得拥挤不堪,甚至摇摇欲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类工作的工作者越来越多,而获取的订单量却越来越少。
加上消费降级的信号,目前出现的这些情况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奉劝大家少折腾。
注重储蓄,压缩非必要消费,主动降低非必要支出,静候大环境的反转,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或许是最理性和优势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