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之际,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巨献《跨过鸭绿江》于12月17日正式登陆银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跨过鸭绿江》作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这场战争的影片,选择在今年发布,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null

在电影首映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同志出席并发表致辞。    

尊敬的慎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中午好!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跨过鸭绿江》即将在全国院线上映。在此,我谨代表总台衷心感谢国家电影局的全力支持和几大合作方的鼎立合作,衷心感谢关心指导这部电影制作发行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衷心感谢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来宾,衷心感谢克服巨大困难创作这部电影的全体主创人员。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用“三个首次”来作简要介绍。

一、这是首次“全景式、史诗性”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时间跨度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战争过程。影片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时空格局,同时展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激烈战斗场面。片中,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决策层、彭德怀为统帅的志愿军司令部,以及前线各级指战员三个层面的丰富故事表达,呈现了我们如何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的艰难与辉煌。

二、这是首次由“总台出品、原创自制”的电影故事片。

在慎海雄部长的亲自部署下,总台影视剧创作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灵感、找答案。这部电影首次以全景式的呈现、国际化的视野,把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历程搬上了银幕,正是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从而达到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还原本来的目的。我们充分发挥总台的内容制作优势、全媒体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从题材规划、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实行全流程一体化运作,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影视节目“在艺术水准上要有所提高,在群众满意度上要有所提高”等重要指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奋力打造“总台出品”“总台原创”的首部电影故事片。

三、这是首次在电视剧拍摄之初就开始创作电影的创新尝试。

我们在创作之初已经考虑到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化问题,兼顾了电视剧的叙事丰富性和电影的视听感染力。在叙事层面上,基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大量故事素材,我们在制作电影时,特别突出揭秘性,以彭德怀的视角把抗美援朝战争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展开。比如:出兵决策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做出的,彭德怀如何临危受命带兵出征的,五次战役以及上甘岭战役是怎样打的,38军万岁军是怎样产生的等等。在视听创作上,该剧采用最先进的电影级设备和CG特效,利用实景拍摄、3D建模、AI修复与特效制作相结合,跨五省市拍摄,动用300多位角色演员,4万多人次群众演员,通过高度凝练的剪辑创作,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高光时刻,势必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和强烈的艺术感受。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相信该片在全国院线的上映,既能带领广大观众深刻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又能进一步凝聚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最后,预祝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传媒圈观察: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史诗电影《跨过鸭绿江》于12月17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引发社会各界巨大反响。 

文艺巨制《跨过鸭绿江》的诞生是总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后,付诸实践的标志性成就,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全景式、史诗性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开启了新主旋律电影时代;首次由总台出品、原创自制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营销模式树立新榜样;首次与精品电视剧同步打造的电影作品,为电影创作模式塑造新思路。

建党百年之际,总台正在成为主旋律创作的新一任主角。

01

《跨过鸭绿江》

一部新主旋律电影标杆式作品

《跨过鸭绿江》作为首部“全景式、史诗性”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开启了新主旋律电影时代。

长久以来,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创作作品很多,但都只是体现了这幅历史画卷的“冰山一角”。即使是创造了中国影史记录的《长津湖》也只是从1950年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切入。但《跨过鸭绿江》首次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搬上荧幕,实现全景式再现和史诗性书写的相辅相成,弥补了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空白,为新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了一部优质的标杆式作品。

《跨过鸭绿江》开拓性地将时间跨度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战争过程。

在战争场面上,影片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时空格局,同时展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激烈战斗场面。影片“司令部真实”+“战壕真实”结合,观众仿佛置身沙盘推演,纵横“游观”全局,领略战争起落。

更难得的是,《跨过鸭绿江》立足国际视野,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叙事,达到了一般影视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呈现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只有通过《跨过鸭绿江》,才能真正认识到抗美援朝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跨过鸭绿江》立意高远,笔触细腻,实现对历史脉络的宏大叙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引领观众重返真实的战场,触碰真实的历史长河。至此,中国文艺界终于形成了一个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各有侧重、相得益彰的完整体系。

《跨过鸭绿江》是首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荧幕大作,也是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向世界发出的声音。《跨过鸭绿江》以史为鉴,增强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让世界看到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抗美援朝,成为新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生动 “教材”。

02

《跨过鸭绿江》

宣告总台正式进军电影市场

《跨过鸭绿江》作为首次由“总台出品、原创自制”的电影故事片,为电影营销模式打样。

凭借着总台的内容制作优势、全媒体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跨过鸭绿江》从题材规划、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实行全流程一体化运作。全链路的电影营销模式为影片带来优质口碑保障的同时,也为电影的上映进行超前预热。

总台的新闻纪实属性也带来全新的创作角度和叙事可能。《跨过鸭绿江》避开了《金刚川》《长津湖》等以往作品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虚实结合塑造手法,特别注重还原历史真实、把握历史规律、刻画历史大势。藉由国际化视野,以“实名制”的方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敌我双方指挥层、决策层的角度,详实透彻地再现了这一段大历史。

《跨过鸭绿江》集全景式、史诗性于一体,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高度统一,社会效益和市场收益相结合,其创作经验值得深思与探究。

2021年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初成,《跨过鸭绿江》吹响了总台正式进军电影市场的号角。近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站上顶流C位。但目前主旋律影片拍摄以博纳等民营企业为主,总台的入局“搅动一池春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彻底改变了电影行业格局,对整个电影行业带来持续的竞争活力和创新动力,甚至对未来5-10年电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数量稳居世界首位,中国电影市场领先世界重振旗鼓进一步复苏。值得注意的是,2021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名,中国电影占了三席,《长津湖》位居全球最高票房,《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五。与之相反的是,好莱坞大片在《复联4》之后仿佛失去了制霸市场的力量。

11月9日,《“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于国家电影局官网正式发布,不仅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同时明确提出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50部左右。

总台的入局就是在电影行业“再添了一把火”。总台强大团队所带来巨大的产能,将成为中国银幕的头部力量,为我国从电影大国发展为电影强国添上加速器,打造一个难以想象的电影未来。这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责任感和媒体使命感的体现。

《跨过鸭绿江》为总台在电影行业的探索开了一个好头,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03

总台首创“影视联创”模式

打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困”

依托总台的国家级媒体视野和强大的制作实力,《跨过鸭绿江》开创国内“影剧同拍”的先河,打破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行业传统思维,有望改变中国电影行业的创作生态,为电影创作模式添一新模板。

从立项起,总台谋定而后动,充分考虑在创作到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化问题,兼顾了电视剧的叙事丰富性和电影的视听感染力。既大幅度提升电视剧品质,又打通了电视剧和电影的共通之道,开拓了一条可持续的电影创作模式。 

在叙事层面上,基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大量故事素材,在制作电影时以彭德怀的视角作为切入点。

在视听创作上,该剧采用最先进的电影级设备和CG特效,利用实景拍摄、3D建模、AI修复与特效制作相结合,跨五省市拍摄,动用300多位角色演员,4万多人次群众演员。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高光时刻。

总台开创性地将电视剧拍摄和电影创作同步推进,主创团队得以实现154分钟的体量呈现电视剧40集的篇幅,由此扩大了观众人群,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而总台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也为中国文艺创作领域,尤其是主旋律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模板与榜样。

“影剧同拍”的创作形式不仅在国内是首例,放眼世界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电影创作模式颠覆了全球普遍的好莱坞式模板,打破了僵化的世界电影创作逻辑,创造了独属于总台、独属于中国的创作风格,为中国电影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电影行业带来一股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