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晚间,众人即将入睡之际,一则“重磅”消息来袭——“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一时间,大街小巷的的药店门口排起了购买双黄连的长队。各渠道的双黄连都被抢购一空,就连用于治疗家禽感冒清热解毒的“兽用”版双黄连也因遭遇误抢而不得不下架。

然而短短数小时之后,事情反转。

2月1日早间,人民日报发微博提醒,主要是两点:第一,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第二,世界卫生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简而言之,别抢双黄连,抢了也白抢。

人们一声叹息。连夜抢购的背后,其实是对“有效药物”的强烈憧憬。

爆炒医药股

疫情之下,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之外,医药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点。但凡和疫情沾点儿边的药物,都能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股情绪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则更为疯狂,但凡是医药股,不论和疫情有没有关系,都受到了资本的暴炒。

1月29日,港股新年首个交易日,中国医疗集团、天大药业、泰凌医药、精优药业、歌礼制药等医药企业迎来大涨。

记者发现,这些医药企业此前多为股价1港元以下的“仙股”。譬如中国医疗集团常年徘徊在0.1港元至0.2港元之间,天大药业的股价也是如此,大健康国际的股价表现更差,常年处于0.04港元至0.05港元之间。

纵观此轮药企股价的暴涨,无外乎三大因素:第一,公司自身的药物;第二,媒体报道;第三,专家背书。

而对于暴涨,这些公司又可以分为四种态度:主动蹭热度,此其一;被动上热度但是主动澄清,此其二;被动上热度又含糊其辞,此其三;被动上热度而又任其发展,此其四。

鸡犬升天的仙股

中国医疗集团属于“蹭热度”的典型代表。

疫情爆发不久,中国医疗集团便主动发布公告,声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发现利托那韦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目前,中国医疗集团的关联方万全万特厦门公司是国内唯一生产过该产品的企业,可以申请重新恢复生产。

意即,中国医疗集团可以生产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1月29日,中国医疗集团开盘迎来大涨,当天涨幅达到280.53%,次日继续大涨,涨幅达到388.37%。

三天内,中国医疗集团的股价从0.113元最高涨到了3.91元,涨幅超过3360%。

不同于中国医疗集团的自主公告,歌礼制药的股价上涨则是因为一位专家的治愈。

1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发布一条微博,称“经过1天的治疗,今天终于不发热了”。此前,他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服用一种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药物,病情好转。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是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尽管王广发再三强调这种药物对他个人有效,未必对其他患者有效,但还是引起了极大注意。

1月27日,歌礼制药透露,对于这款复方制剂,旗下子公司已分别研发出国产仿制药和一款创新药,有望快速获批上市。

1月29日,歌礼制药开盘即迎大涨,首日涨幅达33.22%。

但之后,歌礼制药又对媒体报道的“利托那韦和ASC09复方片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治疗”作出澄清,自称并未参与相关科研过程,也没有提供相关药物供其研究。

一言以蔽之,科研是别人的,药物未必是有用的,跟它自己是没有关系的。

泰凌医药股价的上涨,则源于一项专家发现和一则媒体报道。

据《中国科学报》1月29日报道,四天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月丹、初明团队发现,氨溴索等药物有望用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

氨溴索又称沐舒坦,是一种呼吸道润滑祛痰药,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对此,泰凌医药发布了一则含糊其辞、态度暧昧的公告。

公告称,公司附属子公司拥有一种“氨溴索”的药物,将紧密注视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方法进程。

也就是说,如果确认“氨溴索”有效,那么泰凌医药拥有治疗冠状病毒的有效药物的生产能力。然而问题就在于,“氨溴索”的效力其实并没有被确认。

资本的选择

资本和情绪推动的上涨显然不可持续。

三天后,首批鸡犬升天的医药仙股一股脑儿掉了下来。

1月31日,中国医疗集团大跌8.1%;泰凌医药大跌13.64%;精优药业大跌40.3%。

别以为资本就此放过了“医药股”,就在一批仙股倒下的同时,另一批仙股又起来了。

同在1月31日,中国先锋医疗涨幅达105.49%,莲和医疗涨幅达49.02%,中国生命集团涨幅达57.89%。此外,百信国际、吉林长龙药业等均迎来上涨。

医药股正变得越来越疯狂。

第一批医药仙股被炒起来时,还有“媒体报道”、“专家透露”等所谓的利好支持。然而如今,当第二批上涨的医药仙股涨起来时,已经完全脱离了基本面——资金进入不需任何理由,仿佛是为了涨而涨,为了炒而炒。

这些医药股的共同特点在于市值小,股价低,易操控。少量资金就可以拉升股价,吸引接盘资金进场,然后快速套现获利离场,完成一轮爆炒,这就是资本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