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把企查查告了。

7月19日,“天眼查”运营商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企查查”运营商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520.45万元。

问题就在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上——“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

天眼查声称,这句2014年11月首创的广告语,是其核心功能,并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大范围宣传,花费将近两亿。天眼查发现,企查查的广告宣传中与自身有诸多相似之处,包括广告视觉设计的蓝白配色、广告画面等,最重要的是企查查完全引用了该广告语。

null

近年来,企业信息服务商们的战争从B端转移到了对C端用户的争夺。漫天的广告轰炸也让天眼查们进入大众视野。那么,企业信息查询服务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求职者们需要了解将要面试的公司是否靠谱;企业需要了解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投资者们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信状态.......一个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应该就是上天眼查或企查查这类企业信息平台查询。

这是一个关于“公开数据”的生意。

目前,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的信息一般都来自于政府公开渠道的消息。比如天眼查的数据采集来源包括了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等2000多个数据源网站的公开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清洗、聚合和加工,最后进行可视化的信息呈现。

而历经数年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江湖的激战,最后脱颖而出的便是如今对簿公堂的天眼查和企查查。目前,天眼查在APP Store 商务榜中排名第5,企查查排名第6。此外,前10名中还有一个企业信息查询APP启信宝,排在第8。

百度指数上,天眼查、企查查和启信宝处于从上到下的三个梯度。

null

企查查2014年3月在江苏成立,一共经历了5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去年7月获得的C轮融资。据36氪报道,企查查在2015年就实现了盈利。目前企查查个人注册用户近2亿,累计打开超千万次。

天眼查比企查查成立晚了半年,但似乎后来者居上。

2014年10月,天眼查成立于北京,创始人是在大数据行业具有深厚背景的柳超。17年底,天眼查开启商业化之后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天眼查于2017年3月获得了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五大部委共同设立的国家发展基金领投的1.3亿元A轮融资。今年4月央行重启征信备案,天眼查还成为首批获得资质的三家企业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天眼查收录了1.8亿社会实体信息。累计企业客户达到6.48万家,其中小微企业2.08万家,占比32%。

“骚扰电话制造机”?

起初,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非公开的数据才有价值,但是随后公开信息的价值得到了重视。

天眼查创始人柳超曾说:“公开数据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无限连接,不存在数据孤岛,因而能产生更高的用户价值。”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稀缺性,而在于如何挖掘使用,天眼查做的便是此类生意。在天眼查、企查查等App上,可以挖掘某人、某公司背后的商业信息。输入两个人名或者两家公司名,二者之间几乎全部的商业利益关系便能呈现在一张图里。

null

此外,相对于利用技术呈现复杂商业关系,天眼查还将工商信息以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比如在企业名旁边,放上了企业电话。如果企业电话不小心填了公司法人的手机号,那么公司法人很可能遭遇一堆骚扰电话的骚扰。

null

在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此类控诉。对此,天眼查客服十分无辜地表示,他们展示的都是公开信息,相关号码也可以在其他工商信息网站中查到。

记者发现,有些企业联系方式信息确实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的年报中公开。不过在工商信息网站年报是在二级页面,十分隐蔽。而天眼查和企查查却将其放置在了首页最显眼的地方。

乍一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如果将这些信息用以盈利目的呢?

在天眼查VIP会员权益中,记者就发现了端倪。比如天眼查VIP会员权益2 ,每天可以免费导出5万家公司联系电话。同样在企查查中,精准导出5万条企业数据也成为VIP会员特权之一。

null

null

被多方引用的平台数据一定准确吗?

2019年7月初,杭州市互联网法院颁布首个诉前禁令,要求企查查立即停止发送相关误导信息的行为。

原来,今年5月5日,企查查通过站内消息、“雷达监控”日报、邮件等方式向其订阅用户发送了一条“警示信息”:蚂蚁微贷公司新增清算组成员。

随即,花呗将企查查以不正当竞争将企查查告上了法庭。

事实上,这条信息是蚂蚁微贷公司2015年清算组设立时的备案信息,蚂蚁微贷公司从没正式进入清算程序,一直处于正常经营状态。

在申诉书中,花呗表达了它的愤怒:企查查所在的朗动公司作为专业企业信息提供平台,并且以收取费用的方式有偿向其用户提供服务,理应尽到足够的审慎义务,在信息准确度的校验方面投入足够的时间及成本。然而,朗动公司对于能够从政府免费公开数据库或申请人端简单核验即能得到的信息不予审核和检验,导致错误信息的广泛发布。

无独有偶,花呗说出的是被众多错误信息困扰的企业的心声。

4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一个利用国家政策扶持的新能源项目投资骗局,节目中引用了天眼查的数据,指出该项目的发起方为光合集团投资的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节目播出后,光和集团发布声明指出,工商信息被冒用,与诈骗平台毫无关系。同时截取了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上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均显示多处错误信息。

null

null

实际上,天眼查和企查查早已不限于企业信息查询平台,还主动推送、同步相关企业变动信息,成为新闻线索的来源。

甚至,天眼查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热点新闻,声称“剖析背后的商业逻辑,帮你看清世界”。而基于对这类平台的信任,相关错误信息往往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3000元删一条信息?

想要更正信息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比如,删改信息需要出具营业资质证明、委托书等各种证明。

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删除天眼查信息?记者发现,互联网上有不少声称可以处理天眼查等平台上判决文书的信息,并且按照处理难度的不等给出不同的价格,价格在几千元不等。

null

某网站页面截图

今年6月,科技媒体鞭牛士也提到了天眼查平台上的“灰产”问题,曝光天眼查删除一则信息价格3000。

随后,天眼查回应:平台上不存在任何付费删除数据的业务,内部也不存在漏洞。

天眼查创始人柳超认为,公开数据中蕴含着无尽商业价值的宝藏。他曾说,就好像一块木头疙瘩只值10块钱,但经过雕刻、加工、包装最终变成工艺品后,可能卖到10万、100万、1000万,大数据也一样。

只不过,天眼查在挖掘公开数据的“金矿”的同时,首先需要记得自己的使命是“公平看清世界”。柳超曾谈起创办天眼查的初心:利用好国家公布的数据,使人民受惠于国家数据库。

数据本是中立的,取决于怎么使用它。好的一面,可以为人带来便利。坏的一面,却可能成为灰产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