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时代下,自有品牌已经成为零售商的差异化竞争的利器,但中国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1-2%,留下充满潜力的市场空间。8月3日,,由自有品牌专业委员会(PLSC)与凯睿咨询共同编撰的《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现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自有品牌在中国茁壮成长,但积极的发展意愿背后,却是仅有1-2%的市场占有率,问题出在了哪里?
 
记者从报告中获悉,自有品牌在中国总体发展滞后,如自有品牌在拉丁美洲市场占有率为5-12%,在北美则为18%,在欧洲可以达到20-45%,而在中国,总体平均大约只有1-2%。但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市场过于庞大,平均数字容易掩盖部分零售商的额优异表现,“如果只是看那些全国性的大型零售商,就会发现他们的自有品牌占有率已经达到5-20%,远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这是因为大型零售商具有系统的自有品牌战略,以及对供应商保持着强有力的话语权,能够以更多的投入和较低的成本开发自有品牌产品,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自有品牌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南方优于北方、沿海优于内陆的区域性差异,同时还存在着非食品业态领先,便利店优于超市和大卖场的差异;另外缺乏清晰的自有品牌战略也是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而这就导致企业在遇到发展瓶颈期或者供应商合作方面出现发展停滞、牺牲质量的问题。
 
但近年来,自有品牌仍旧取得了很多进步,例如自有品牌已经慢慢渗入到过去薄弱的食品品类,甚至在食用油等品牌商非常强势的品类中,有些企业的产品也能站稳脚跟。包装方面则一改过去的简单风格,有些零售公司聘请顶级设计公司为其自有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对增加顾客信任度大有提升。
 
报告的最后则给出了专家建议,想要更好地发展自有品牌,需要零售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品牌战略定位,而不是简单的找到一个好产品,然后打上自己的标签。“我们很少看到国内零售商有清晰的业态和品类战略,与之相辅相成的自有品牌战略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应当注重产品的开发创新,并积极了解顾客的切实需求,打造紧密而互惠的供需关系。最后还强调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分析自有品牌的表现,不能仅仅盯着销售额和毛利,还要关注复购率,对客单价的影响,顾客忠诚度等,“数据分析是现代零售的根基”。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商贸行业管理处处长孔福安指出,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消费者应有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从一味追求大牌,到如今越来越看重产品的性价比。而中国制造能力又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也成为了零售企业谋求转型的一大动力。”他指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除了免税店、奥特莱斯等零售模式有很大优势,自由品牌也可以成为 “最佳代言”。欧洲自有品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自有品牌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