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万科,已然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一则辟过谣的消息,仍然让其惊魂不定,股价应声而跌。

近日网络上有消息称,万科欠新华资产100亿元,在还款日期临近之际,万科希图新华资产能够展期,但双方商谈未果。

消息甫出,万科和新华资产双方紧急联袂辟谣,坚决表示未有此事,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中国社会近几年早就形成了一种共识: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股市投资者,对此均深信不疑。既然针对万科的消息,当事方认定是谣言,那投资者显然认为是不落窠臼的。

3月4日,万科二级市场当仁不让遭遇了股债双杀,“22万科06”债暴跌20%,股价开盘就调控下跌,收盘后下跌了4.6%,当天市值损失了540亿元。

自2015年宝能集团扣开万科股权的大门,至今近10年时间,围绕万科的股权争夺风云跌宕,上演了一幕幕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悲喜剧,数年风雨江湖路,到最后是一地鸡毛,少有人 笑只听鬼哭。

2018年1月,在宝能、恒大退出、深圳地铁集团执掌万科之后,万科的股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的42.24元。但时移世易,6年的今天,万科股价跌势绵绵不绝,屡次跌至10元以下,以3月4日的收盘价格9.7元计算,6年间万科市值灭失了3800亿元。

逐鹿8年,主要有姚振华旗下的宝能集团、许家印的恒大集团、央企华润集团以及国资深圳地铁集团等轮番登场。现在,硝烟散尽,输赢已分,3800亿崩溃的雪花,到底砸在了谁的身上?

 宝能集团,最高能赚500亿,却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陷入困境不拔

2015年7月10日,宝能战车首次开到了万科门下。当天,宝能集团控制的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耗资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均价15元左右,占万科A总股本的约5%。

7月24日和8月26日,姚振华的另一家公司深圳钜盛华集团也加入战团,两家公司经过两次举牌后,持股比例一举达到了15%以上,超过了当时的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2015年12月18日,面对宝能系汹汹逼近之势,万科股票停牌,一直停到了2016年7月4日。

至停牌时,钜盛华和前海人寿合计已经持有了万科股票比例达到了24.26%。复牌之后,宝能系继续增持,直至达到了25.4%,股份数量到28.4亿股。

但停牌期间,各方势力角逐,包括宝能系倡议召开董事会,罢免王石等万科董事、深圳地铁集团介入、王石举报宝能系资金来源违规以及恒大集团搅局等。宝能系力渐不支,最终选择套现出局。

资料显示,自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宝能系将其持有的28.4亿股万科股票,分批抛出,直至全部出尽。

宝能系首次介入万科股票,均价在15元左右,到2015年底,万科股价一直维持在15元左右波动,最低价见到12元,直到股权争夺白热化之后,才上涨到了20元以上。综合估算,宝能系持有的万科28亿多股,均价在15元左右。

而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宝能系减持期间,万科的股价最高33元,最低见到了20元。如果按照平均28元的减持价格计算,宝能系万科股票的总盈利可达到360亿元左右。

当然,如果按照最高价减持计算,宝能系盈利可达500亿元以上。但终究减持价格并不为外界知晓,放大区间的话,盈利在300-500亿元之间。宝能系万科一战,虽然未能实现登顶,入主董事会,乘兴而来,败兴而退,但总体收获颇丰。

但谁知道满载而归的姚振华,却在后来几年里,逐渐陷入窘境,不能自拔。

二 许家印加入战车,捧脚深圳地铁集团,主动亏损70亿

在宝能万科酣战之际,2016年8月4日,恒大集团突然发布公告,恒大和董事长许家印购入约5.17亿股万科A股,持股比例4.68%,耗资91.1亿元。恒大当时表示,加入战团乃是万科为中国最大房地产开发商之一,财务表现强劲。

三个月后,宝能与万科之争形势仍不明朗,谁赢谁负尚难预料,此时,恒大集团加大了资金筹码,继续增仓。2016年11月17日,其持股增至了继续增持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至9.452%,目前其持有万科A股共计10.43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9.452%,总耗资达到了222亿元人民币。

2016年12月29日,许家印和恒大集团持股万科的比例达到了14.07%,持股数量达到了15.53亿股,持股成本在360亿元左右。

根据当时万科的股权结构,宝能系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5.4%,华润集团持股比例15.31%。恒大集团手握的14.07%股权,位列第三大股东,且非常接近于第二大股东华润集团。

以当时的情况看,许家印加入到宝能与万科的股权之争,无论从战略和战术角度看,都是精彩之笔。

从战术看,万科为国内房地产业之翘楚,经营稳健,业绩优良,为财务投资的理想标的,且在恒大集团最后买入之时,万科的股价已经攀升到了28元以上,恒大的买入均价为23元左右,彼时账面已经有了近100亿元的盈利。

从战略来看,许家印介入之前,深圳地铁集团已经走上了前台,意欲收拾万科乱局,揽下大股东地位。如今许家印凭借14%的股份,退可收获既得之利,进可与国资结盟,站稳深圳市场。

其实,恒大刚一入局,深圳国资就向许家印送来了橄榄枝——2016年10月,恒大集团与深圳国资委达成协议,恒大集团将借壳深圳国资委下属的深深房A(000029)借壳上市。

所以,当深圳地铁改变策略,恒大当即成为一块左右战局的关键筹码。2017年6月9日,万科公告,恒大集团将所持有的15.53亿股万科股份,以协议转让方式全部转让给地铁集团,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8.80元/股,转让价格292亿元。

加上收购的华润集团的股份,深圳地铁集团持有万科约32.4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38%,成为上位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按照成本计算,恒大此次助阵深圳国资,共亏损了70亿元。8个月后,万科股价曾经站上了42元以上,如果此时出手,理论上可以盈利300亿元。

但人算不如天算,后来的深深房重组受阻,恒大集团陷入债务困局,直至许家印身陷囹圄,恒大集团这艘大船,千疮百孔,在风急浪高的环境下,能撑多久,不可预料。

三 华润集团,功成身退,成看得见的赢家

华润自2000年8月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来几次增持,持股比例一直维持在15%左右。

据有财经媒体统计,华润在2000年第一次接手深圳国资委的10%左右的股份,到后来的二级市场增持,总耗资在2亿元左右。

在这期间,华润能够与包括王石在内的万科管理层和睦相处,各司其职,互相成就,接近20年里,相安无事,万科得以做大。

但宝能这个“野蛮人”敲门,打破了华润与万科的平衡。起先,华润表示支持万科管理层,不希望宝能上位,但2016年3月,万科管理层拟引入国资深圳地铁集团的时候,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华润集团,正式与万科管理层出现裂痕。

华润集团称,万科与深圳地铁的合作公告,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通过,是万科管理层自己做的决定,并称“华润派驻万科的董事已经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了相关意见,要求万科经营依法合规”。

当时万科公告说,要引入深圳地铁集团,向其发行400-600亿元股票。如此,则华润集团将丧失第一大股东地位,不惜与万科管理层撕开脸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后来,2016年6月,万科董事会通过了向深圳地铁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案,再次遭到了华润集团的反对。同时,华润集团也坚决反对宝能系要求罢免万科全部董事的议案。

如此来看,华润集团是站在第一大股东的角度,维护央企的利益,所以既反对万科引入地铁集团,也力拒宝能集团大洗牌。

2016年,随着恒大集团参与搅局,以资金实力横扫二级市场,持股数量逼近华润集团,华润集团顿觉硝烟迷蒙,虎狼环伺,恋栈已无意义,此时不去将待何时?

2017年6月10日,华润集团将全部16.89亿股全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助其上位。每股价格22元,转让金额371亿元。

17年前,华润集团以区区2亿多元的成本入股万科,17年后以370亿元的对价出售,即使不算上这些年的分红,也暴赚了180倍。华润是万科股权之争中的真正赢家。

设若华润不出手,以现在万科二级市场9.7左右的价格,其16.89亿的股份,持股市值仅剩下了163亿元,较之370亿元,缩水了近200亿元。

所以,面对万科今天之境地,当时华润集团的决策者,最应该击掌相庆了。

四 深圳地铁集团,付出663亿元,赢在大局

在华润集团态度不明、宝能系咄咄逼人的情况下,深圳地铁集团被请来挽救万科于既倒。

2016年3月13日,万科首次披露与深圳市地铁集团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其标的资产,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亿~600亿元之间,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付对价。预计交易完成后,深圳地铁将超过当时的宝能系,成为第一大股东。

随后2016年6月,万科公布董事会通过了发行股份购买深圳地铁股份的议案。但这一议案受到了华润的质疑,宝能的反对,同时交易所也给予了关注。显然,最后实施的难度极大。

直至2016年8月,恒大集团加入连续持有数额巨大的万科股票之后,深圳国资改变了策略,由以资产注入换取股份,改为直接以现金收购华润和恒大的股份的方式,控股万科,赶走宝能。

随后,深圳地铁随即终止了与万科的资产重组,以371亿元收购华润的持股,以292亿元收购恒大集团的持股,合计以663亿元的代价,合计持股约32.4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9.38%,超过宝能,成为万科A的第一大股东。而宝能系也在万科声讨和管理层“关切”之下,选择套现退出。

宝能系与万科的股权之争,最终在两年后落下帷幕,以深圳国资的胜利而告终。

笔者认为,深圳国资的胜利,应该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上:赶走了“野蛮人”,将央企大股东礼送出境,将国内最顶流地产公司,纳入到本地的国资系统等等。

但从战术来看,深圳国资的巨大投入,其回收尚待时日。以最近的收盘价格计算,深圳地铁集团的持股市值为315亿元,与当初真金白银的663亿元,缩水了350亿元。

短短几年,轰轰烈烈的“宝万之争”依稀尚在昨日,但市场环境却已经是天上地下。浩浩历史,滚滚红尘,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笔者认为,或许只有那些及时将资产变现,将现金回笼,攀立潮头的那一刻,能够急流勇退的人,才能配得上赢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