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行各业如履薄冰。作为资金密集型和人员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头顶本就悬着一把“房主不炒”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现在又面临销售阻遏,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即便如“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也不能幸免。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2月,碧桂园连同其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单月共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09.2亿元,较2019年2月同比减少49.97%,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 252万平方米,较2019年2月同比减少50.43%。

市场困难面前,自救还是他救?早一点行动就多一份希望,碧桂园先宣布了一波人事调整。

碧桂园人事调整or变相裁员?

2月24日,碧桂园宣布对多个区域和集团进行调整,包括总部投资、设计两个中心合并,成立投资策划中心;减少14个区域,调整后共剩下55个区域、指挥部;38位高管换防,总部职能高管和区域总裁出现轮换。

碧桂园对外传递的信息中,此举是通过下放集团权责,精简业务流程, 统筹地域管理,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不过,节点财经注意到,碧桂园此次合并的地方大区,不只限于业务规模小、偏僻的大区,诸如山东区域、鲁北区域,豫北区域、豫西区域,湖北区域、武汉区域,沪苏区域、上海区域,浙东区域、宁波区域,都是业务规模大,地处核心商圈的大区。

和大区合并随之相伴的是碧桂园38名高管的职位变化,不少都是在原职责不变的基础上,又被冠以其他职位,也就是身兼数职;同时另有34名高管被免职。

一般来说,组织架构的调整多和人员进退有关。碧桂园官方虽未公开此次人员变动总数量,但有媒体报道,一名接近碧桂园的知情人士透漏,“合并区域是真,裁员也是真,仅仅明面上被裁的高管便有34名。”

无独有偶,近一年来碧桂园饱受“裁员”之困。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一篇题为《碧桂园开启大规模人员调整:有部门已确定裁员50%》的文章在网上发酵。该消息称,自2月12日开工至今,碧桂园的员工即受“裁员”困扰,且与此前相比,“这一次涉及的范围更广,从总部到区域,幅度也更大”。

而后,创始人杨国强否定了这次裁员风波,“肯定不是裁员,我们把大家招进来不容易,不希望任何人由于市场情况变化在我们公司被裁掉。”

但沉默的数据却证实了某些事实。碧桂园的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碧桂园的员工数量为11.6万,较2018年底的13.1万人减少了1.5万人。

对于明显前后不一的说辞,碧桂园总裁兼执行董事莫斌回应称,“碧桂园不是裁员,是优化组织架构,做绩效考核,员工也有进有退。”也就是说,这1.5万人被“优化”掉了。

与此同时,碧桂园海外项目人员也在“优化”中。位于马拉西亚的碧桂园森林城市,至今已陆续裁员近500人,相关媒体报道,春节后,碧桂园还将进行两轮裁员。

屡屡被爆出人员“优化”,碧桂园这个一向以速度著称的 “宇宙第一房企”在担心什么?

超万亿负债、碧桂园也缺钱?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碧桂园跑的是真快。

2013年,碧桂园成为地产千亿俱乐部的新成员;2016年,碧桂园首次突破三千亿,进入房企前三甲;2017年,碧桂园以让市场的惊愕五千亿销售金额,荣登地产界销售头榜;2019年,据最新公告,碧桂园的权益销售金额将在2018年5018.8亿元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达到5522亿元。

众所周知,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企对负债的依赖非常深刻,融资借钱,然后拿地建房,再用利润还贷,负债近乎是房企发展的源头活水。随着房企规模扩大,负债自然也水涨船高。

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碧桂园的总负债额达到了1.56万亿,其中,流动负债合计为1.31万亿,非流动负债合计为2480亿。

图片来源:碧桂园财报

这是个什么概念?贵州省2018年全省的GDP才1.48万亿……碧桂园这杠杠真不是一般高。

和其他房企一样,银行借款和发债也是碧桂园主要的融资方式。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园银行及其他借款、优先票据、公司债券和可换股债券分别为2218.65亿元、574.65亿元、473.36亿元和52.23亿元,未披露2020年到期的债项情况。

图片来源:碧桂园财报

对此,碧桂园在财报中提出,“面对房地产行业激烈竞争和持续整合、市场进一步分化的新形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公司将坚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不过,从相关财务指标来看,风险控制措施尚需加强。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园资产负债率89.33%,和同在港股上市的融创、万科、恒大相比,碧桂园负债率仅次于融创,比恒大多出近6个百分点;净借贷比率为58.5%,较2018年底49.6%上升8.9%。   

数据来源:碧桂园财报

2020年1月8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拟发行5.5亿美元5.125% 2027年1月票据及 4.5亿美元5.625% 2030年1月票据,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一年内到期的现有中长期境外债务的再融资。

稍稍往前回溯,去年12月前后,碧桂园刚刚完成四笔ABS融资,总金额为26.65亿元。

面对危机,各大房企发债速度明显加快,仅2月份的发债次数就达到2019全年发行量的一半。

除了发债,碧桂园如何破?实际上,从郁亮提出“白银年代”的趋势判断——房地产行业最黄金的年月已过去,到行业政策一步步收紧,碧桂园也在谋求转型。

按照杨国强对碧桂园未来蓝图的描绘中,碧桂园应该是一家高科技企业,机器人搬砖,机器人盖房子,机器人做汉堡……如今,快2年时间过去了,被杨国强寄予厚望,投入不菲的机器人产业究竟怎么样了?

杨国强和他的“机器人”梦

许家印有造车梦,王健林有好莱坞梦,宋卫平有足球梦……和大多数地产大佬一样,杨国强也怀惴着一个梦想,造机器人。

2018年6月开始,碧桂园的机器人产业轰轰烈烈拉开序幕。6月,深圳机器人产业园揭幕;7月,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由曾经担任日本发那科机器人研究所,机器人事业本部的技师长沈岗任职总裁一职;9月,宣称5年投入800亿元建设顺德机器人谷;2019年5月,宣布将在长沙投入500亿元打造长沙湘江智谷项目。

截至2019年12月,博智林拥有超3000人的研发人才团队,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过31%。

碧桂园的速度和豪气,果然非同一般。

至于效果,从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的2020年寄语中可以看到,目前博智林已研发出29款建筑机器人样机进入工地测试,递交专利申请超过1500项,在研建筑机器人项目59个,其中29款进入工地测试阶段。

然而,据自媒体高工机器人报道,碧桂园内部员工透露:“去年下半年有几个月,去工地用了下建筑机器人都撤回来了,最后勉强有两款产品留下来了,但全都出现问题,要么撞墙、要么趴窝。”

此外,就是不断被诟病的管理混乱和组织架构频繁变动。

2019年5月,一度被外界视为碧桂园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人物沈岗离职,由张志远,朱剑敏改任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执行总裁、副总裁,他们之前都是从事地产业务的。

知乎和微博上,搜索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各种吐糟帖。“像管理农民工一样”,“这些高薪高学历的博士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写PPT”,“博智林成立这一年多以来,没有一款产品是可以上生产线的,换句话说没有产生一点效益……”

 图片来源:知乎

是不是噱头大于实用,只有碧桂园自己知道。但跨界这事儿真心不是那么容易,智能制造不比盖房子,牵涉众多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复杂系统性的智慧和耐性,更是一个长周期项目。

总之,要实现如杨老板期望的“让机器人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房子”任重而道远,让碧桂园真正成为一个“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为时尚早,碧桂园的印记依然是地产商。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房地产不仅开局不利,还是一个债务偿还高峰年,监管依然定调要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克而瑞研究报告显示,95家典型房企年内到期债务达5000亿元,较2019年上涨45%,3月份是今年第一个偿债高峰期,待偿总额达330亿元。

这对一部分习惯了“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房企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