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惊奇收藏的盲盒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时下火爆的“盲盒”经济,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盲盒,顾名思义,就是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只有拆开后才能“一睹尊容”的盒子,大多为成套销售的玩偶手办。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断涌现。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不少商家经营者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把卖不出去的东西放在盲盒里销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让用户投诉无门。

于是,充满惊喜的“巧克力”,打开后却变成了“过时”甚至“过期”的巧克力,引发消费者广泛投诉。

每年有20万消费者

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

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盲盒内容火热的背后,更加凸显的是年轻群体旺盛的消费力和对于情感的需求。

27日,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主持人杨昶,对话了一位盲盒领域的头部博主——王惊奇,她从2017年至今,开了大概有4000多只盲盒,花费大概有五六十万。“我是觉得大家对这种未知的惊喜都会很感兴趣,拆盲盒就像拆不知道谁送的礼物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它里面是什么,然后拆开的感觉很兴奋。”

盲盒起源于日本福袋,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每年新年的时候日本的百货商店为了处理上一年的尾货,把不同的商品随机挑几种放到一个纸袋里,以固定的价格销售,为了取个吉利的名字于是叫做福袋。2019年,国内各种形式的扭蛋、盲盒等产品突然开始流行。

王惊奇说:“大家一定理性消费,我觉得不管是盲盒还是潮玩类的,大家还是要有经济支撑的,心态要好,你不能太把它当回事,因为它只是一个个人爱好的消费。”

盲盒背后是文化消费

承载了消费者的成长记忆

虽然新的盲盒产品会吸引大众购买,但面对不断涌入的IP形象,消费者的忠诚度往往并不高。北京执象科技联合创始人、资深架构师、财经评论员李新表示,盲盒跟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有关系,盲盒的背后是潮玩,潮玩的背后是文化消费。

对于购买人群、顾客而言,盲盒承载了购买者的成长记忆、文化喜好,甚至还有对于圈层的追求。一个小的圈层里会把它视为很珍贵的。这种文化消费有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在估值的时候,它的弹性幅度很大,成功的潮玩企业或者盲盒的运营企业,它的毛利率高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更多的商家对于盲盒的理解是消费者碰运气的,很多消费者不是碰运气,而是收藏。如果生产方或者商家提供的不再是承载文化艺术理念的初衷,那么消费者拿到后,失望情绪就可想而知。

部分商家利用盲盒,虚假宣传清库存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断涌现。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到手的盲盒,打开之后才发现并非商家所宣传的商品,而是此前已经下架的商品,也就是说有些商家利用盲盒,虚假宣传清库存。

B站用户老喵表示,她在知名盲盒品牌购买的盲盒,有些是已经下架的产品。“这两个我看一下可不可以退吧,不可以退再拆掉,以后不会买他们家的盲盒福袋了。”

还有消费者表示,2020年双十一在某品牌的天猫旗舰店购买的价值222元手办盲盒,其实就是老产品+过期赠品,消费者直呼商家吃相太难看。

不少消费者表示,商家清库存,如果标注清楚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商家经常夸大商品价值,所谓的盲盒抽奖的“奖品池”也并不明确,明明是冲着新品去购买盲盒,却买到了库存“旧货”。

消费者:翻车都翻成这样了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不退的,我们没有办法。投诉了也没有用,他们说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盲盒的东西不仅限于奖池里的东西。

中消协:“清库存”现象屡屡发生

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中消协消费指导部徐江表示,消费者购买盲盒遭遇“清库存”的现象屡屡发生,消费者投诉量大,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徐江:比如某经营者在2019年“双十一”时推出了“新品优享礼包”盲盒产品,广告宣称每月会给玩家发一个当月新款盲盒以及一套当月的明信片,连续发12个月。但在2020年1月,消费者收到的却不是新品,而是2019年12月预售过的旧款。很多玩家认为这与当初广告宣传不一致,涉嫌欺骗消费者,引发了消费者群体投诉。

中消协表示,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消费者反映商家售后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商家利用盲盒清库存过程中,如果涉嫌虚假宣传或者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

徐江表示,盲盒的基本属性依旧是商品,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其次,盲盒经营者应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利。

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切勿盲目跟风;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