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是摆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面前的大考。一些创投机构对创业企业暂缓注资,使其进一步陷入资金吃紧的窘境。

“越是危机时刻,创业者越是要保持清醒。立足风险控制,才能迎来破冰。”北京青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创始合伙人余柏文接受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专访,积极为创新企业发声提议。

余柏文具有20多年的金融投资经验,也是CCTV 2《创业英雄汇》投资人嘉宾。他对中国经济的韧劲始终保持信心:“疫情让在线化、智能化的价值更加凸显。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完善,我们将迎来一个壮阔的‘资本大时代’。”

北京青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创始合伙人余柏文

疫情是创投行业的“试金石”

在金融领域,“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风险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这次疫情表面上看是一次黑天鹅事件,实际上暴露了很多会导致灰犀牛的现象。”余柏文表示,如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酿成危机的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单位或组织,在平时没有危机意识,没有注意回避和消除潜在的风险,导致危机来临时经受不住考验,原形毕露。”

因此,余柏文把疫情看作是创投行业的一块“试金石”。“对创投机构来说,有利于看清企业的领军人物或者管理层,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眼力、创新改革的魄力和组织应变的能力。这对甄别企业能否实现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领域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余柏文指出:“疫情在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事实上还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企业在春节已经开始发现机会,或者说在做积极的准备了。只有嗅觉敏锐、行动迅疾的创业公司,才更能够转危为机。”

同样,疫情的冲击也是对创投机构的大浪淘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创投机构同行,平时积累较少,储备机会不足,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对于头部靠前的创投机构而言,机会就会更大。”

毕竟,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AI赋能新制造在危机中绽放

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是危机也是机遇。目前其所显著体现出来的机会,余柏文认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医药行业是一个刚性的机会。”但在余柏文看来,医药行业的竞争也是激烈残酷的,“比如目前具有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的,医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可能是九死一生的过程。”

这必然对医药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懂得创新产品,也能服务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还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和历史性的窗口期争取机会,这样的企业很快就能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余柏文表示,这段特殊时期对医药企业的发展来说,呈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外,“机器替代人工”已成趋势,余柏文指出,自动化、智能化将为制造业赋能,“特别是现在物资紧缺的时候,将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如果企业在智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储备,一有机会到来马上就能绽放。”

同时,AI(人工智能)的介入将会加速这一进程。疫情之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AI应用场景,如在公共场所实现无接触体温检测、利用机器人和无人机巡逻疏导等。余柏文对此也表示看好:“机器人和AI的未来应用场景广阔,社会资本对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显著增长。”

政策改革红利让企业价值彰显

在余柏文看来,对于创投行业而言,现在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他将之称为“资本大时代”。“这主要来源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迎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措施,一个进退有序、变强壮大的资本市场正在全面构建中,我觉得用里程碑来形容可能还不足以表达。”

例如3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2020年修订)》,提出投资期限超过5年的项目减持节奏不受限制、简化反向挂钩政策适用标准等,对创投基金的退出政策进行松绑。余柏文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形容这项政策。

“新规给我们创投行业引入了更好的源头活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缩短了退出的时间。在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的同时,行业之间循环投资的周期也缩短了。”余柏文表示,退出政策的改革是超过此前业界预期的。

同一时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三板转板规则,提出在新三板精选层挂牌一年,有机会转到科创板或创业板,以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余柏文认为,这意味着新三板备受诟病的流动性问题有望得到扭转。“过去一些好的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后,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大量来自创投基金的投资也没有顺利退出。如果在精选层能有明确的转板的预期,让优质企业的价值彰显,那么投资人也会良性地退出预期,这样市场才会真正实现流通价值,所以这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

他进一步指出:“在资本大时代,对于创投行业来说,肯定是一个需要加快投资节奏和深化投资布局的好时机。”

另外,余柏文表示,平时创投行业都很忙,而这次疫情提供了沉淀的时间,可以深度复盘和重新思考,“有时候停下来,进行整理和规划,对掌握整体节奏很有帮助”。同时,他对投资项目也进行了一番审视,“只有具备敏锐嗅觉和创新能力、持续构建护城河的优质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不可预期的危机中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