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印媒《经济时报》发布的报道称,印度政府目前正在考虑,在未来允许中企进入印度的高科技电子行业,而且不光是中国企业,日本、韩国乃至于越南,都有可能获得印度政府的准入许可,但前提是,这些外企必须同印度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同时在印度建设工厂。

报道引用了一位匿名官员的话称,印度希望能够与至少50家外企建立合作意向,但至于合作细节以及具体章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

莫迪政府通过西方媒体之口传达的这条信息非常明确,印度也打算在高科技电子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而印度的资本就是他们的市场。可问题在于,去年印度的外资撤离创下了3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就包括在印度扎根长达26年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巨头福特。

福特在去年9月份就宣布印度分厂全面关闭,在印度政府的强力施压下支付了巨额的员工遣散费,最终以总亏损20亿美元的惨淡数字结束了在印度的开拓之旅。除了美国福特,我国知名手机品牌荣耀也对外透露撤出印度,这不禁令人回忆起在2018年,意气风发的荣耀在新德里召开了粉丝年会,当众宣布三年之内做到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宏伟目标。

而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荣耀公司发表的报告显示,荣耀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同比上涨12%,与双双下滑的全球出货量以及中国市场出货量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如此亮眼的成绩依然没能阻挡荣耀撤出印度的决心,而荣耀对此的解释竟然是“众所周知”。这种看似隐晦的解释,更多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外资之所以纷纷从印度撤出,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政府没有给外资外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在2012年通过的《1961年所得税法》,这部法律赋予印度政府可以对自1962年之后所发生的,任何牵涉到间接转移印度资产的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易进行追税。仅凭这样一条法律,就许许多多外企在印度折戟沉沙,英国老牌电信运营商沃达丰被要求补税29亿美元,法国一家专门生产烈酒的品牌,被印度政府追缴了过去30年的税款。

而在印度过去针对过的所有外企里,中国企业是绝对意义上的重灾区,中国手机品牌自进入印度市场之后连战连捷,迅速占领了印度的中低端手机市场,但在印度政府眼中,如日中天的中国品牌成为了一只“肥羊”,小米、华为、等中国手机品牌,接连遭到印度税务部门突击式审查,而且是以涉嫌洗钱等恶意指控冻结了中企在印度的合法资金,直到中企缴纳了天价罚款之后才予以解冻。

如今,莫迪政府又打算故技重施,并且直接瞄准“高科技电子产业”,美其名曰是组建合资公司,但其真实目的是吸引外资在印度投资设厂转让技术,等到印度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再将外资一脚踢走。

多年以来,印度始终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头号对手,凡事都要拿中国做对比,但印度却没有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靠的从来就不是巧取豪夺。中国在改开之初也不得不经历市场换技术的阶段,但中国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力更生,而在华外企之所以能够拿着收益进行投入再生产,归根结底是看到了中国为实现开放而付出的努力和诚意。

如果莫迪政府还是抱着“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心态,无论是“受人尊敬的世界大国”还是“全球制造业强国”,都将和印度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