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造车两年,小米集团的市值从9000多亿,一路狂跌至如今的约2600亿。集团营收大跌,手机业务下行,雷军或许应该及早从造车这个重资产游戏中抽身,否则可能就连止损的机会都没有了。

1. 6400亿灰飞烟灭?

2021年年初,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汽车行业。彼时,小米集团处于巅峰状态,市值一度突破9000亿港元。但是如今,小米集团市值只剩下2600亿元左右。造车两年,6400亿港元灰飞烟灭,小米市值蒸发超70%。今年一季度小米营收595亿元,同比下滑18.9%,其中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下滑23.6%。同期,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继去年同期下滑22.1%后,再次大幅度下滑21.0%。同时,小米现金流也下滑到千亿以内。

2. 重资产造车游戏?

对于造车,雷军曾表示:“将用全资的模式来干,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手机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小米的基本盘正在不断萎缩。这意味着,全盘依赖集团输血来推动的小米造车业务,将遭受严峻挑战。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非常烧钱,很考验现金流能力。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经感慨200亿都不够,蔚来创始李斌也曾表示至少需要400亿现金储备。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需要的资金就更多了。

更何况,雷军带领小米走上了一条“投行化”造车之路,更加需要天量的资金支撑。因为缺乏汽车行业造车经验,以及核心技术积累和沉淀,雷军决定用“投行式”的方式,通过花费大量资金,投资上下游相关企业,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体系。有媒体统计显示,小米已投50多家相关企业,涉及三电、智能化、动力电池等各个细分领域。投行化来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可以缩短造车时间,但是对资金会造成极大压力。

3. 雷军应停止造车?

或许雷军真应该果断停止造车,及时止损。比亚迪王传福也曾奉劝雷军三思,不要白白浪费千亿资金和三年时间。首先,新能源赛道已经非常拥挤,行业竞争白热化。如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30%,等到小米汽车2024年量产,可能“黄花菜都要凉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已成行业两大巨头,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还有蔚小理、埃安、问界,以及吉利、长安等传统大厂。小米的造车窗口期越来越窄,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越来越少。

其次,小米汽车产品定位尴尬,竞品林立。小米过去以性价比打天下,雷军搞的小米汽车价格投票中,大家最期待的价格是10万以内。但是要打价格战,如今谁能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对手?他们通过创新制造工艺,以及量级销售和生产规模,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小米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据爆料,小米首款车定价在26万-30万之间。这个黄金价位的细分市场,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势在必得,竞争尤为激烈,姗姗来迟的小米汽车能有多大胜算?

最后,迟迟没有解决的造车资质,是横亘在雷军和小米面前的一道难题。早前,传言小米的造车资质或来自奄奄一息的宝沃汽车,可惜后来不了了之。近日,又有传闻称,小米已从有关部门获得了新批的造车资质。众所周知,新能源的造车新资质申请,基本属于停滞的状态。小米汽车获得新增造车资质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宣布造车两年多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雷军和小米是不是应该知难而退,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