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估计华为高端芯片麒麟9000备货量在1000万片左右,或可支撑半年左右。如果美国禁令依然严格,可能会在未来一年看到华为手机出货量大量下滑。一些国际投行悲观的估计甚至认为,如果由于限制措施的不断扩大,华为无法(向外)采购芯片,其手机业务可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9月15日,美国政府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将正式生效,届时除非有特殊许可,否则外国芯片制造商不得在使用美国技术的情况下向华为供应它们的产品。

此前,华为的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宣布,麒麟9000将是华为“芯”绝版之作。华为能否扛得住美国的极限打压,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市场估计华为高端芯片麒麟9000备货量在1000万片左右,或可支撑半年左右。如果美国禁令依然严格,可能会在未来一年看到华为手机出货量大量下滑。

一些国际投行悲观的估计甚至认为,如果由于限制措施的不断扩大,华为无法(向外)采购芯片,其手机业务可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有一些分析认为,11月美国大选后,新政府上台这一禁令或许有松动的可能。

此外,一些芯片厂商和代工厂商的合作途径也并不一定能被完全堵死。联发科8月28日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9月15日以后继续向华为提供产品。

但是,笔者认为,总体上不要抱太大希望,尤其不要对美国抱有幻想。

以2018年打击中兴为预热,2019年对华为的打击为重点,到今年封杀TikTok,甚至最近传出的特朗普政府有可能把“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美国正在逐步扩大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军企业的“斩首行动”

美国的相关机构已经达成了一致,未来要长期从根上遏制中国的技术创新,瞄准科技关键领域来打压中国的士气。

具体将从技术封锁、供应隔离、技术打击和技术跨越等四个方面长期开展行动,其中技术打击是科技战的第一火线,就是对于部分威胁美国核心的、中国领先的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打击,使其错过产业发展周期,不再领先。

在具体的实践中,美国也形成一个清晰的套路:打击你不需要正当的理由,更不需要你提供真正的证据;不给你提供任何“合规”的机会;消灭你、打死你才是根本目的,而绝不仅仅是退出美国市场,远离就行;要“斩首”的都是中国高科技最市场化、最富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和之前美国指责的“政府补贴、技术转让和侵犯知识产权”根本搭不上边。

遗憾的是,面对美国如此极端的打压,目前我们并没有良策,也缺乏有力、有效的反制手段。

由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和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其极端行为短期内难以被有效制止。我们的短期代价不可避免,尤其是华为、抖音等领军企业,是美国重拳出击的方向,不排除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技产业承受不住美国突如其来的“核打击”。

我们与美国高科技整体差距很大,但是,也不用妄自菲薄。从长期看,美国的打击也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提醒,打击越大的领域就是我们越需要花大力气去补课的。

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实力,就是被逼上华山一条路:全力打造全球数字科技领域的“中国体系”。

过去我们一贯坚持的,主要依靠美国核心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思维,必须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唯有从基础研究出发,加快补上核心技术的短板,培育自己的产业生态,并且进一步在全球市场形成与美国体系的竞争能力,美国政客才无法将高科技“政治化”和“武器化”,全球高科技才能回归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

目前,除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中国体系”在整个IT领域基本都有了技术和产品基础,尽管不少领域存在差距,但是,“修修补补”也还是可以顶得上的。

其实,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缺核心技术,也不是缺优秀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数字经济领域迄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可以说,科技竞争与博弈最终是生态的竞争和博弈,数字产业领域与传统行业不同,有着高度的垄断性,一旦生态体系建成后,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进入取代。

如今,中国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等软件或硬件,必须构建起以生态为基础的“中国体系”。

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新基建的投资规模会达到将近30万亿的规模,构建“中国体系”要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生态建设的最大敌人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那就是我们自己内部利益分割和“宁为鸡头”造成的“碎片化问题”。虽然,一些产品的整体水平已经从不可用到可用,但是“共创、共享、共赢”对于中国企业却是真正的新课题。

对于我们的高科技领军企业来说,短期会有一些损失,也唯有迎刃而上,进一步激发创业和创新精神,有效将这场磨难转化为动力。

除了核心技术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过去习惯了“单打独斗”的中国领军企业,通过这一次可以深刻领会到,高科技领域也没有理想、纯粹的市场。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与上下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整个产业和生态的发展,独自“闷声发大财”是不可能的。

领军企业有责任、有必要,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还能以整个产业的发展为己任。未来3-5年进入困难期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个代价必将换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然,“中国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全球开放的,立足全球市场是“中国体系”成败的另一大关键。

构筑科技产业链,除了美国,还有亚洲和欧洲等很多国家的力量可以团结与合作。而且,面对个别美国政客发起的损人不利己的科技战,我们也要最大程度团结美国企业以及美国的用户。

中国市场只是“中国体系”最好的根据地,国产替代也不是目的,形成“中国体系”生态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