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各地随后也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直至今天为止,虽然许多企业陆续开始复工,但大多仍处于云办公状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其中15.5%收入来自春节这一消费旺季。由于疫情,为了避免人员聚集,今年餐饮业损失惨重。据统计,全国87%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九成以上。据研究,仅仅春节7天,餐饮行业零售额损失就将近5000亿元。

数据显示,国内餐饮企业中超过一半为私营企业。以广东为例,私营餐饮企业就占到96%以上。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或者国有餐饮企业不同,不少私营餐饮企业都需要不间断的资金流维持经营,而春节又是一年中回笼资金最为重要的旺季,如今长时间地暂停营业很可能成为餐厅致命的一击。在北京开有餐厅的无名居士向我们透露,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好友的餐厅在面对房租、人员开支等压力下,无奈只能忍痛结业了。

面对情势极其严峻的开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金链支持,餐饮老板们也只能各显神通,尽力自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餐厅老板们都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

手心手背都是肉

一直以来,餐饮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开销是巨大的。疫情之下,仍然选择坚持的企业会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

面对餐厅持续的租金、人员开支,裁员显然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损失;但如果贸然裁员,难免会影响到其余员工的士气。除此以外,餐厅要找到合适的员工并不容易,特别是有着丰富经验和管理技术的员工,更是可遇不可求,可能开除以后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合适的。一边是节节攀升的开销,一边是不可多得的员工,这场博弈注定难有赢家。

针对一些大型连锁餐企,超市与其创造的云共享员工的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餐企的经济压力,同时缓解了超市的用工荒。但是该现象主要集中在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餐企,对私营餐企的帮助并不大。

有人提出: 私营餐企与社区的关系紧密,是否能尝试让社区升级服务,与餐企合作,推出专供社区的半成品或者套餐。一来,社区住户在经历一个月的隔离后,对餐饮消费的需求迎来反弹,已到达一定高度;二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餐企的资金问题。关于这样的新合作模式,值得思考。

换个战场继续战斗

归根结底,餐饮业的本质,是销售食物与服务的产品集成。在堂食被禁的条例下,食物仿佛就是唯一能够带来直接受益的产品了。

这个时候,不少餐厅老板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微商生意,在上海经营西餐厅的Alan告诉我们,疫情期间,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外送生意,面包、蛋糕、牛排,能做便做。在佛山经营着一家可以容纳885人的粤菜馆的媚姐和我们说,他们家也推出了外卖菜单,每天通过朋友圈经营外卖生意。对于这些原本并未开设外送业务的餐厅来说,原先的经理、老板们纷纷变身为外送员,奔走于城市各个角落,为吃货们送去美味。

但是,疫情之下,虽然餐厅推出外卖业务,但外送收入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媚姐告诉我们,虽然继续着外卖生意,但是收入还不到原来的一成,这更多像是一种品牌营销手段,若能对餐厅品牌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便已达到目标了。

产品输出与内容输出的结合

除了外卖,不少餐厅都开始试水直播,餐厅的后厨变成了直播间,厨师变身为美食主播。这对于餐厅来说,是疫情之下最直接的品牌营销方式。直播带来的人气和后厨的透明化也能增加顾客对餐厅的信心,拉动半成品或者外卖生意。

不过与连锁餐厅和平台合作不同,“半路出家”的主播们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生意究竟能给餐厅带来多大的正面影响,还有待观察。

各行各业都在支撑着,等待疫情过后的复苏。或许这次过后,一些餐厅发掘出了新的增长点,一些餐厅积累了新的用户和口碑,一些餐厅沉淀了更多的想法与创意。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