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总要在片中说几句所谓的金玉良言或梗话。

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我要劫个色”,“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图片

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上个世纪的点子公司。

就像《顽主》里的三T公司,专门出主意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与王朔搭上线后,王朔把这一套带给了冯小刚。

《甲方乙方》出来,冯小刚的风格正式形成,电影用点子构成,也就是小品串联式结构,这也是冯小刚擅长的东西。

毕竟他曾多次编写春晚小品,内容用说学逗填充,将一个个段子组成合集,再用一条主线或主角让章节不散。

这类电影很取巧,不论是台词,还是情节,一旦创意出奇有趣,电影就有看头,倘若灵感枯竭,电影就索然无味。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3》,冯式喜剧延续的都是这一套路,小品+相声的模式,但失去了王朔的供给,冯小刚再重复就步履维艰,捉襟见肘了,所以他只能复制,导致审美疲劳。

图片

换句话说,冯小刚放到现在就是一个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靠着各种点子出圈。

只是后期点子不够用了,效果就不好了,慢慢的也就过气了,不红了,但冯小刚的小品式喜剧为什么不像开心麻花那样,不是电影?

是因为他的剧情推动并不靠段子,而是有一个完整的文本,内里是把电影拆分成几部分,打乱重组,不是开心麻花那种纯属拼凑包袱,冯小刚是会,也懂如何讲故事的。

图片

冯小刚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厚重感,荒诞性,讥诮社会,被命运捉弄,如《手机》《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

跟他的其他影片不一样,不再片段化,不再说学逗,基本按照五幕剧或三幕剧的古典主义来叙事,黑色幽默也剩下了说,不直接搞笑,而是让人细品一下,懂其深意再发笑。

这两类电影的演员阵容几乎是两套班子,因为葛优的形象并不适合诠释这种电影,会使故事的信服力降低,即便是《手机》,冯小刚也找来张国立来中和。

图片

但这种特征也不是冯小刚独创的,脱胎于刘震云的小说。

刘震云的文风如人,一本正经的搞笑,却不是胡说八道,总能在言语之间插入些人生哲学、社会时弊与历史史观。

对底层社会和小人物的洞察很独到,冯小刚是把刘震云的精髓稍加修改搬到了自己的电影当中。

图片

因此,冯小刚的才华与能力,得有王朔、刘震云这样的人背书才能珠联璧合。

他的《天下无贼》《集结号》《芳华》也是如此,都是改编自优秀的小说,如果没有他们,冯小刚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大腕》可见一斑。

图片

《大腕》其实还是《甲方乙方》,只不过对其进行了变形。

一个是满足活人的梦想,一个是实现“死人”的遗愿,本质上还是起哄架秧子的戏谑,颇具后现代主义的不屑一顾。

图片

对主流权威有质疑,不同意贝托鲁奇《末代皇帝》中以悲剧为核心的思想。

对严肃尽是调侃,葛优义正言辞的拒绝盗版,保护知识产权,转头葬礼上的所有广告都是山寨,反差和挑战并存,让《大腕》的喜剧氛围较为浓厚。

图片

同时,在触及问题深处的主流框架内,《大腕》还充满了对宏大叙事和主流话语的滑稽模仿,顺应的还是当下的流行。

《大腕》上映于2001年,彼时的中国活在外国的阴影下,公知遍地,国外的月亮都比较圆,大部分人想要看到的是对中国的各种阴阳怪气。

所以冯小刚就开始解构,借角色之皮,行讥讽之实,足见那时的冯小刚对社会时事的敏锐捕捉,以一个精英者的姿态在电影里大放厥词,观众不会觉得冒犯,反而会心一笑,当成黑色幽默。

图片

但这种搞笑是有时效性的,只能成一时,不会变永久。

若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或对杂七杂八不关心,亦或是对那时的时髦不了解,也就无法与《大腕》共鸣,只是看着猎奇,可猎奇也是因为信息差。

2001年互联网在国内刚刚盛行,直播、网络等都是新鲜事物,大众对此知之甚少,也难以通过这些渠道知晓影视拍摄流程,以及存在的诸多乱象。

观众看到《大腕》自然是新奇,冯氏喜剧的反向思维,旁征博引的假正经,把好多不相干,不靠谱,不着边际的事情扯到一起来的逗,都很有趣,尽管官方可能不待见,但老百姓实在喜欢。

图片

可现在,《大腕》中的那些事早已屡见不鲜,娱乐至死的概念都落伍了。

冯小刚的幽默就难以再让人发笑了,这也是冯氏喜剧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过时。

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变了,冯小刚的敏感度没了,站在风口上的人换成了其他人,失去了这块土壤,现在的《大腕》就不可笑可乐了。

图片

就像以前的冯小刚是小钢炮,时不时就炮轰,愤怒的状态让他嫉世愤俗,文艺作品就有的说。

现在的冯小刚变的客客气气,不与人为敌,俨然一副老干部退休的样子,实际上,他确实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退休了。

对现状不再尖锐,有空就怀念过去,追忆往昔,人如此,电影也是如此,观众是一直在变,冯小刚却没有变,相较之下,人们就不爱看他的电影了。

图片

他的作品中看着不靠谱的故事依旧讲的很流畅。

但扑面而来的是虚浮,让人觉得不切实际,太假大空,便取得不了观众的信服。

《大腕》与《甲方乙方》根儿上的区别就在这,这也是现在的冯小刚不如以前的冯小刚的原因,解构性丢了。

图片

由此可见,并不是冯小刚江郎才尽了。

是我们一直都高估了冯小刚,以为他能与张艺谋并列,其实他的真实水平就是中等偏上,大部分时间都是7.7分上下徘徊,偶尔会有8分以上的发挥。

作为半路出家的导演,由像到学,有这能力已经够用了,冯小刚也做的很成功,只是他多年来都处于“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中间地带,没能成为唐涤生,却有了南海十三郎的傲气。

图片

可冯小刚又没有南海十三郎曾有过的眼光和远见,只想让文章有价,但不知时代不一样,观众也在变。

老讲“想当初,八国联军……”,不管八国联军有没有来,有没有打到大沽口,水根、保禄、掌柜的都听的耳朵起茧了,自然就不会对老掉牙的传奇感兴趣了,反而会极力插话让空耳天后不要再说下去了。

图片

冯小刚就是如此,他已经耳背了,现在的听不进去,过去的又忘不了,与观众达不成一致,好比我想看前门楼子,你却领我看胯骨肘子。

你以为“总座高见”是夸你,其实是“Stank tones, fun of foolish talk”,大家不在一个次元,大人,时代变了,优势不在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