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吐槽吃不起海底捞了,海底捞开始向下兼容,开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火锅副牌“嗨捞火锅”。

嗨捞火锅可以看作是一个平替版的海底捞,相较于海底捞,嗨捞火锅不提供羊肉,菜品以牛肉为主打,包括牛五花、牛上脑、牛板腱等菜品,锅底只有川味麻辣鸳鸯锅和清油麻辣鸳鸯锅两种,但小吃、主食、精酿和手作饮品依然在线,而且这里的主食和手作饮品是有别于海底捞的新品。

不同于海底捞的全点单方式,嗨捞火锅在店内提供部分菜品的自助式服务,像鸭血、鹌鹑蛋、冻豆腐等均可由顾客自取。

作为平替,嗨捞火锅的价位自然也更亲民。两款锅底售价分别为29.8元和19.8元,牛肉类产品在28-49元之间,自助菜品从每盘6元到26元不等。不同于海底捞10元/位的自助小料台,嗨捞火锅的自助小料仅需4元/位,但品种也相对有所“缩水”,未提供水果、小吃和粥品等。在嗨捞火锅吃一顿,人均差不多在60-80元左右,比人均102.9元的海底捞要便宜不少。

对于这个新晋子品牌,海底捞似乎仍在调试阶段。10月8日下午,商业那点事儿小编走访嗨捞火锅龙湖北京北苑天街时发现,该门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据工作人员透露,经过了几天的试营业,公司决定升级调整,但店内还未收到具体的调整方案。

对于嗨捞火锅这个子品牌,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对小编表示,嗨捞是海底捞内部团队孵化的新品牌,建立在对火锅细分市场的理解与洞察基础之上,希望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实际上,嗨捞并非海底捞首次孵化的子品牌。早在2020年,海底捞就曾在北京开设过两个新子品牌“饭饭林”以及“秦小贤”,前者经营快餐盖饭,后者主打米线。更久之前,海底捞还曾在北京试水过“十八汆”,在成都开过“捞派有面儿”,在郑州西安分别推出过“佰麸私房面”和“新秦派面馆”。但从目前来看,上述子品牌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始终还是靠“老大”海底捞独自撑门面。

不过,近几年,海底捞也陷入了麻烦。首先是业绩下滑。2020年,海底捞业绩急转直下,2021年亏损额度直超40个亿。尽管其中有疫情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海底捞2019年制定的快速扩张策略,开店过多而导致巨亏。

在熬过了亏损的低谷期,业绩有起色后,海底捞又因为曾经标榜的“服务”缩水而备受诟病。

从取消免费牛肉粒,到推出植物基牛肉粒,再到推出无牛肉粒、海鲜酱和瑶柱香菇酱的4元简约版小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海底捞不大方了,变抠门了。今年,海底捞更是设置了必须付费点一个锅底才能下单的硬性消费门槛,并且不允许食客自带食材用餐,让小红书上教大家“把海底捞吃破产”的种种小伎俩彻底破产。

不仅服务没有以前好,有关“海底捞越来越贵”的呼声也频频出现。有网友称,自己在海底捞就餐,光锅底费加上料碗和饮料,还没吃,160元就没了,直言自己要被价格劝退。也有网友吐槽“ 何止小料,很多菜品都比原来贵多了,还量少,现在连零食也不主动给了。”去年9月,#海底捞小料涨到11元#的话题还登上过微博热搜......

在“海底捞是不是玩不起了”的质疑声中,海底捞一边降低客单价,一边探索更接地气的玩法。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单价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05元降至102.9元,其中一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的人均消费分别下降了7.1元、2.5元和1.7元。

此外,海底捞还在9点后上线了夜宵、牛蛙、小龙虾、凤爪和解辣的冰粉;去夜市开摊,现煮现卖,主打8块钱8根的小油条,9块9的一份毛血旺;为了让散场后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吃口热乎的,海底捞甚至还开了一条演唱会专线,在演唱会散场的位置等着“捞人”;海底捞还走进校园,在大学食堂二层卖起低配版海底捞,1-2人份的鸡肉火锅套餐仅售48元,小龙虾炒饭9.9元......

此次,再度试水客单价更地的嗨捞火锅,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火锅品类需求较大,受众广泛,嗨捞火锅的推出,能够帮助海底捞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同时,嗨捞火锅的定位更加亲民,模式相对更轻,能够更快地进行扩张和复制,从而适应市场变化,这也是海底捞不断调整战略、追求更大市场份额的表现。

不过,即便有着海底捞的支持,新品牌从0到1的搭建也不简单。

袁帅进一步指出,海底捞在经营子品牌方面拥有供应链、品牌影响力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但同样面临着市场定位、人才储备、品质管控和资本投入等方面的挑战。在运营子品牌的过程中,嗨捞火锅需要保持与海底捞一致的品牌形象和服务标准,并找准自身的独特定位和特色,不断创新并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在火锅市场中脱颖而出。

资深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表示,嗨捞火锅拥有海底捞的背书与资源支撑,又是同一品类,因此成功的概率会更高。不过,由于嗨捞火锅的客单价较低,就需要不断提升运营和周转效率,从而维持品牌经营。“虽说嗨捞火锅与海底捞均主打火锅品类,但其属性和盈利模型不同,在探索过程中同样会遇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