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丽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这种潜在的刚性需求,也促使医美行业出现了空前的大爆发。目前,医美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更是成为了这个红利时期的最大受益者。

例如,成立于2013年的新氧登陆纳斯达克后,市值已经突破10亿美金。而比新氧创立更早的美呗,虽然还未登陆二级资本市场,却也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资料显示,自2018年以来,美呗先后融资数轮,动辄过亿。

都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医美行业的快速崛起,人人“爱美”这个风口无疑是最强催化剂。只是,一片繁荣之下,医美行业也因为服务跟不上而带来各种医疗纠纷,各种收割智商税的营销手段,也被越来越多消费者广为诟病。全民喊打之下,以美呗为代表的医美类平台,不仅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更是被视为收割智商税的始作俑者。

医美行业乱象丛生,美呗被指“助纣为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让很多投资人对医美行业趋之若鹜、让很多创业者也纷纷入局,企图分得医美这个市场的一杯羹。

但是,作为医疗行业与消费行业的交集地带,医美行业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灰色地带。各种类似“莆田系”医院的医美机构也杂草丛生,搅扰得整个市场不得安宁。

医美行业的乱象由来已久,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营资质参次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因为缺少行业标准,话语权往往掌握在资本实力雄厚、营销势头凶猛的企业手中。因此消费者在很多时候的决策,都是通过各种营销广告,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所谓的种草。

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交媒体种草,具有极强的商业目的性、功利性。让消费者难以甄别,而在选择医美机构、医美产品上,消费者看似是征集了他人的意见,却实际上由于缺少经验、专业知识,而无异于用脚投票。由此带来的,也是消费者的各种吃亏上当、冒险踩坑。

因此,类似新氧、美呗这样的医美评测平台也应运而生。而因为站在时代风口,资本也相时而动。而这类平台,也因为是资本驱动,基本会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于是,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乱象丛生而频繁遭到诟病。

美呗就是在这样的舆论风口下,被指助纣为虐,沦为不合格企业的打手与帮凶。

由此可见,医美平台对于行业的贡献,像是一把双刃剑。从商家端来说,既让一些优质的商家有了平台背书带来的流量红利,却也让一些钻平台流程与系统漏洞的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而从消费端来说,虽然社交媒体的种草,在很多时候起到了甄别假冒伪劣的作用,降低了消费购物、货比三家的决策成本。但是与其同时,也因为这些媒体平台上的商家过度营销、用马甲种草好评、混淆视听,让一些消费者直呼上当。

而对于平台来说,其最大的难点与价值也在于,如何平衡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边利益,让二者在这个平台相得益彰、和谐相处。

无论其如何平衡,随着行业赛道选手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其逐步走向规范化,既是市场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毛利高却盈利难成行业通病,“专业化”路线恐是伪命题

在大众印象里,医美整形行业甚至称得上是暴利行业,据调查,全国一些整形美容机构的毛利润却高达60%~70%,毫无疑问,美呗作为平台方,其毛利润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不过,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中盈利机构、持平或处于发展期仍未盈利机构、亏损机构的比例大约在1:1:1。也就是说,有超过60%的医美机构无法盈利。

据「于见专栏」分析,医美机构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获客成本太高。据相关统计,2018年中国医美行业规模达1217亿元,总获客成本为313亿元,占医美行业规模的25.7%。具体到单个顾客的获客成本,业内说法不一,整体在3000-5000元之间浮动。

除了获客成本外,过高的运营成本也是这类企业的致命伤。由于医美行业的医生资源有限,竞争激烈,因此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经营场地、耗材的巨大支出也让这类企业不堪重负。

由此,医美行业的很多企业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生存困难。而美呗以行业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大有颠覆行业模式,改变行业现状的架势。

这从美呗大肆宣传其平台有400余专业的美学咨询师团队的浩大声势,就可以窥见一斑。

不过,业界也有人认为,美呗所谓的专业人士,不过是客服人员换了一个名头,甚至有网友直言不讳,认为一个医美平台却以专业化自居,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对于医美平台来说,有两个现实难题是当前的美呗难以解决的。

其一是作为独立的医美平台,美呗服务的是双边用户。加大审核力度则会让商家的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减少、符合条件的医美机构,服务范围也随之缩小。

这与用户需要更加丰富、可靠的商家信息可供选择是背道而驰的,更相当在给平台自身割肉。因此,这背后是商业层面的博弈,更是平台对于双边用户利益的平衡。

其二是,医美平台如果不专业,如何能够建立完善的审查机制与服务体系?而美呗所谓的“专业性”,在其被用户反复投诉后,已经不攻自破。

例如,在医美产品选品上,美呗就一直宣称要坚持“严选”“正品”的理念,对平台上的机构、医生、药械等进行严格把关,对假货“零容忍”。2019年1月,美呗更是将“严选”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

但就这两年的情况来看,美呗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了喊口号,并没有付出太多实际行动。在美呗的平台上,一些不合规的医疗广告,依然十分泛滥。

例如,在美呗的平台上搜索“水光针”、“鼻综合”、“瘦脸针”等关键词,依然能搜索到多个“相关”的服务项目。要知道,这些项目早已被相关监管部门列入了负面清单。

由此可见,在一片行业乱象中,美呗并没有独善其身,甚至有点“浑水摸鱼”之嫌。如果平台连树立行业规范、接受相关监管的工作都是缺失的,恐怕其自诩“专业”,也很难让人信服。

底层服务根基不牢,碰瓷式营销难挽大局

抛开美呗的专业度不谈,其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平台,最基本的运营与服务也差强人意。据了解,美呗所谓的“自营售后”指的是,上述近四百位美学顾问,会在24小时内回应消费者的诉求,并在6个月的周期内提供术后回访、协助维权等系列服务。

不过,作为一家互联网中介平台,美呗的商业模式并不新鲜,不过是像淘宝、拼多多一样,做大平台流量,成为一个在线销售服务的入口。而在出现这类垂直平台之前,其职能可能与百度相差无几。因此,与其说美呗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不如说其实一家专营医美广告的公司。

与百度不同的是,除了作为流量入口,其核心义务还在于,做好平台机构、医生、医药器械的质量把关。与此同时,为终端消费者提供透明、便捷的服务。

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通过美呗用户的反馈来看,其无论是平台的碰瓷式营销,还是跨站违规的广告语,都与其行业地位、定位不符。

例如,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就曾在一次公开宣讲周静明确表示,“美白针、溶脂针”等在中国没有正式批准,并不是合法的医美项目,正规守法的医美机构和医生是不会给就医者注射这类产品的。

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童颜针、瘦脸针、水光针、韩式双眼皮、欧式芭比眼、精雕、线雕、美人雕”等皆为杜撰的非规范用语。”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呗在塑造行业地位上,向来擅长碰瓷,自我封神。

熟悉医美行业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医美行业公认的Top2机构是新氧、更美等。然而,在2020年底的一次发布会上,美呗却公开宣称其是中国两大医美互联网平台之一,甚至曾与京东类比,称自己是医美界的京东。

因此,美呗也经常被指涉嫌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

“擅长”营销的美呗,屡屡翻车并非没有前车之鉴。此前,美呗就曾因借用明星脸来宣传整容效果,先后被张柏芝、薛佳凝以侵犯肖像权、名誉权为由起诉,互联网上用户对其声讨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除此以外,美呗还惯用攻击与贬损同行的方式来试图太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尽管如此,美呗“竭尽全力”的粉饰太平,也难以掩盖其底层服务体系的不足的短板,业界口碑不佳,便是其自成因果的最好印证。

结语

据赛迪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医疗美容诊疗人次突破1000万,同比增长34.29%,连续三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与之对应的是,因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平均每年逾2万起,甚至医美导致的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

美呗固然已经有一定的合作伙伴体量与用户规模,但是如果不彻底肃清潜藏的问题,也势必如刀尖起舞,而其潜藏的危机也可能一触即发。

底层服务根基不牢,却依然碰瓷式大肆营销,恐怕美呗在营销上的激进,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民心尽失。如果说美呗的过去10年一直在野蛮生长。那么,美呗到底美不美,或许要看下一个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