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B站回港上市。
不过,B站的股价从上周五的暗盘开始就“萎靡不振”,当日暗盘收跌6.5%。今日开盘,延续暗盘跌势,B站股价最低触及753港元,和808港元/股的发行价相比跌了将近7%。好在收盘跌幅收窄了一些,收跌0.99%,报800港元,也算是挽尊了。
上午,在上市仪式群访中陈睿回应,“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要提前好几天定价,而定价后,上周的中概股又接连下跌。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能够顺利上市已经成功。另外,我对公司有充分信心,未来长期股价会说明一切。”
在一个二次上市的大喜之日,创始人却不得不回应这种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股价波动问题,还真是有点丧。
实际上,陈睿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哔哩哔哩自2018年3月美股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涨了近8倍,美股市值约2400亿元人民币。
如何看待B站的稀缺性、是否值得投资,笔者做一下梳理。
内容社区项目的估值逻辑发生变化
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内容社区项目跑了出来,且该类项目的估值/市值正在被重估,首先,这和互联网人群的迁徙是分不开的,中投公司CIC报告显示,中国内容社区从2015年的5.162亿人大幅扩大到2019年的7.73亿人,预计2025年将达10亿人。
社区的估值逻辑从单纯的内容分发渠道,只依靠广告变现,进化为可以承载广告、电商、游戏、内容营销等多种变现方式的复合渠道,这是本文的第一个观点。
现象背后,这和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是分不开的。Z世代人群是互联网原住民,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相比,除了几个线上带着强目的性去购物、以搜索为抓手的电商网站和线下逛街相比,Z世代人群在内容社区上的消费时间大幅提升,更愿意在内容社区上消费内容,从而转化为购买行为。
同时,内容社区也在引领传统快消品牌的渠道重构。90前人群可能不大熟悉,很多看起来小众的品牌在小红书、B站等内容社区大火,比如拉面说、PWU、三顿半、花西子、完美日记、理燃、每日黑巧、王饱饱等等越来越多的新品牌诞生于这些社区。
笔者从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朋友那了解到,这些面向新渠道的消费品牌在这些内容社区的RIO(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7不等,以1.2~3为普遍状态,善于新渠道营销的甚至能达到5以上。这样就诞生了一个神奇的概念——D2C品牌(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品牌),这也是一级市场近一年以来的最大热点。有些品牌为了抓住这一波渠道变革的红利all in线上,短时间根本不会碰线下的商超、便利店渠道。
另外,从2020年几家内容平台公司上市时对于“社区属性”的重视度,可以窥探出这种趋势。上周美股上市的知乎把“社区文化”写入招股说明书,并被解读为知乎的核心竞争点,估值超过47亿美金。而在年初快手上市时,“内容社区活跃”被视为快手近几年最重要的亮点。据一级市场的朋友介绍,小红书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已经超过100亿美金。
值得投吗?
所谓价值投资不外乎两点,一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找寻确定性,即投资确定性。二为投资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社会主流公司,即投资未来。而投资to C的项目,同时满足这两点的投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重仓年轻人。
B站是强社区属性的内容平台之一。在B站,平均每月有超过500万的投稿内容产生,和其他平台不同,B站的社区内容围绕UP主展开。这种PUGC模式让持续活跃的UP主成为了社区生态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源。B站以社区内容为中心,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者与高粘性的用户形成了正向循环,这是B站的壁垒,也是不同于几家纯视频网站,能够对标YouTube的底气,是B站的确定性。而在所有的社区形态中,视频社区更具有稀缺性,更能代表未来。这是本文的第二个观点。
当下两个趋势非常明显,流量越来越便宜以及网络速度越来越快。这两个趋势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途径由图文传播到视频传播,这是B站、抖音、快手,可以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大势所趋,没有任何个体可以阻止。举个身边的例子,十年前如果你想查看西红柿炒鸡蛋的做法,你一定是百度一下,看着图文版本的教程来做,但如果是现在的话,你一定是去视频平台搜索西红柿炒鸡蛋的教程,因为视频教程更容易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文字图文视频直播,富媒体的传播效率远远高于单一媒体,而从图文传播到视频传播的转换只是刚刚开始。在未来,网络上会有更多的图文内容会源源不断的转换为视频内容。善于投资者,一定是布局大势。
在一级市场,投资人看社区项目的一个维度是,能否破圈成功,若这个关键环节无法突破,与之匹配的就是垂直的、不够大的人群以及对应的小市场和弱变现能力。在这个点上,包括上市后的知乎也一直为人诟病,近些年来知乎一直被友商挖角,并且全网影响力最大的KOL已经有N年没有出自知乎。
目前很多人都在讨论B站何时能破圈成功,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我的结论是B站早就已经破圏成功,b站目前的几个头牌up主,例如敬汉卿,罗翔,老番茄等等都不是二次元up主,甚至目前的百大up主中,大多数都不是二次元up主了,这就充分的可以说明b站早已经破圏成功,中国YouTube大势已成。
最后说另一个问题,B站给人的印象是,主流用户以“穷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为主,没什么消费能力,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刻板印象,根据招股书数据,B站的付费用户数为1790万,付费率高达8.86%,而不久前上市的知乎这一数据不足B站的一半,仅为4%。
如图所示,一级市场投资人在投资项目时有个“价值排序”,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背后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人的钱好赚;第二,想赚理性的人,尤其是理性男人的钱可太难了。
从这个维度来看,知乎和豆瓣的受众相对理性和挑剔,而快手和B站的年轻人更容易被“收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从老一辈向年轻人转移这是必然的,这也就是我们要的确定性。
这可不是说说,通过公开资料可以看到:
2020年知乎平均月活用户约为6850万,全年取得营业收入13.52亿元,ARPU约(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9.7元。
2020年前11个月,快手月活用户数为4.81亿,总收入约为525亿元,ARPU约为109元。
B站2020年月活用户约为2.02亿,全年收入约120亿元,ARPU约为59.4元;
写在最后:
笔者认为B站有三个友商短期内难以追赶的条件:高粘性而且年轻的用户群;自成一派的社区氛围;中规中矩的商业化操作。
第一点,可以算作核心竞争力;第二点,算是护城河;第三点,就是B站确实在运营一门生意,加一起撑起它的市值。
很多券商分析里用PS或者PE拆分业务给B站估值,笔者认为,这一估值方法对于一家虽然体量很大,但依然高速发展的公司有不合理之处。毕竟市值不是对过去成果的展示,而是对未来期望的一种反映。投资中,好公司匹配好的价格才是一笔好的操作,关于如何给B站估值,也是笔者后续要研究的问题。
B站从一级市场,到美股、港股上市一直争议不断。而大牛股一定是在悲观中诞生,在不断的质疑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