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双11刚刚启动,硝烟已经弥漫,火药味十足。
10月23日,烘培电器品牌海氏与京东拉开互撕的大幕。京东要求海氏的一款烤箱降低价格,海氏不愿意,京东强行调低价格,海氏向京东发律师函。律师函中写道由于京东擅自调低价格,“造成了海氏公司在与其他客户合作合同中的被动违约,即将产生巨额赔偿的风险。”但京东没有改正,反而对这款烤箱强行添加5折折扣,还限制商家后台权限。
10月24日,海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名举报京东,指出京东涉嫌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京东采销人员在朋友圈公开喊话李佳琦“二选一”。该工作人员表示,京东收到了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被品牌投诉由于这款烤箱的京东价格低于李佳琦直播售价,违反了品牌与李佳琦签署的“底价协议”,并要求赔偿巨额违约金。继“哪李贵了”之后,李佳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24日晚,海氏品牌发布声明称,没有签订任何“底价协议。随后,李佳琦公司美ONE回应称,纯属躺枪,“底价协议”系不实消息。
李佳琦真的是无辜躺枪吗?据新浪科技曝光的一份李佳琦公司与品牌合作的合同细则显示,对于合作品牌,李佳琦一方从赠品价值、促销力度、最优惠价格保证期限、最终成交价等方面都有具体限定。如若违约,品牌将面临双重赔偿:一是要向消费者退还五倍差价,二是要向美ONE赔偿违约金人民币200万元。
10月24日,在“疯狂小杨哥”直播间,大杨哥称李佳琦控价控库存,导致小杨哥直播间大牌多数被下架。
网友还扒出2021年的事,欧莱雅在自己直播间卖的面膜比李佳琦直播时卖的便宜,受到李佳琦“封杀”,欧莱雅官方出来道歉。这件事也说明,李佳琦一方与品牌方应该有“底价协议”。
这一次,海氏撕京东,京东拉上李佳琦,看似一场混战,背后其实是一个争夺定价市场的问题,甚至是对未来商业模式定价权、收益权的争夺。
目前,低价争夺几乎成了现在各大平台的常态,仿佛只有这个杀手锏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电商平台,到处都充斥着各种以价格为噱头的促销活动,每到平台自造的购物节,甚至强迫商家站队,非此即彼。平台强迫商家参与各种活动,进行价格优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商家往往被迫低头。而商家如果选择主播带货,主播依仗自己占据头部位置的议价能力,强行与品牌签订“底价协议”,在“低价+抽佣+坑位费”的模式下,大部分利润都被头部主播攫取。头部主播们,靠着市场支配地位,轻松虹吸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财富,而实体企业赚取的利润仅仅是主播们的零头,甚至赔本赚吆喝。
对于品牌来说,如果在平台和主播面前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没有定价权,任由他们调价,企业将丧失主动权,短期来看,可能会带来销量的增加,但长远来看,由于大部分利润被平台和主播抽走,品牌难以跃升,发展后劲不足。如果实体经济到头来都是为平台作嫁衣,谁还愿意搞实体经济?
一个品牌的定价,应该是多方共同博弈的结果,不应该由任何一方垄断。任何时候的“底价协议”都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低价格,它只是不允许别人的价格比我低而已。比如说,厂家一支笔明明卖10元钱就可以有1元的利润,但平台或主播强行签订“底价协议后”,可能卖15元钱,平台或商家抽走4元,并且不允许其他地方售价低于15元。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并没有真正得到降价的实惠,反而花了更高的价钱。这个时候,“底价协议”并不是最低价,而是垄断。
这一次的“烤验”,对京东来说,关键是看京东与海氏此前签订的协议。如果京东违反协议强制调低价格,应该按合同纠纷来解决。对于李佳琦一方来说,如果真的签的有“底价协议”,则有可能面临反垄断诉讼的风险。
李佳琦的公司美ONE,早在2016年初就获得阿里巴巴系资本湖畔山南天使投资。表面上看,这一次是京东与海氏的定价权的争夺,本质上,很可能还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平台胜出,品牌的话语权仍待提高。任何一个品牌,如果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中,最终损害的将是品牌的利益。品牌如果因此而消亡,消费者也不可能从中得到更多好处。
让定价权回归到品牌和消费者手中,才能让企业和消费者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