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拼命内卷,一边纷纷摆烂,最近电商行业有点精神分裂。

之所以有这种感慨,是因为最近偶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在手机应用商店里,电商类APP的用户评分不堪入目,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主流电商是用户差评的重灾区,平均星级不到两星。

评分中最高的是淘宝的2颗星,拼多多只有1.6颗星。你以为拼多多是地板?错了!京东以1.5星评分占据了“地下室”。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购物类APP就算差评再多,也比不过租房、卖房的APP吧,但是现实就是它们被链家、安居客按在地上“摩擦”。

要知道,这些APP可不小众,很容易被少数用户“带歪”,它们的下载次数动辄以百亿计算——拼多多419亿、淘宝212亿、京东196亿。

所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电商APP确实招人烦。

在电商已经内卷到无以附加的当下,一边是巨头们拿出浑身解数拉新促活,用百亿补贴推动DAU增长,一边它们的APP却受到众多用户的差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事儿。

问题到底出在哪?

01 淘宝、京东、拼多多争先“摆烂”

用户为什么差评?出于好奇,我研究了一下用户们对于电商类APP的打差评的理由。

对于淘宝的热门差评关键词主要是:不支持微信支付、商品推荐体验差、没有夜间模式、货品质量、售后差。

拼多多的热门差评关键词:商品质量差、广告多、诱导下载或者砍一刀、窃取用户隐私等

京东的热门差评关键词:摇一摇广告、百亿补贴无法下单、客服体验差

不得不说,看完用户们的差评,这些APP被打低分真是不冤。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京东的摇一摇广告了,打开很多APP都会自动跳转到京东,为了打开率和日活,打扰用户说实话是不是有点不妥?

另外就是拼多多APP里的广告,很多用户都吐槽,“一打开APP就弹出“微信直接打款”中奖提现广告,而且还不能跳过,一来一去至少三分钟不能用……”

偏偏这些招数还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最初同行从不屑一顾,到最后却发现“真香”,互相效仿并且变本加厉,让用户不胜其烦。

“过去人们总以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道德感,最起码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做恶心用户的事儿,至少大公司更顾及面子。”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坦言,某些电商公司的做法打破了自己对于大公司的美好幻想。

02 从卷价格到卷价值,电商行业该如何做?

虽然差评很多,但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挽救口碑也并不难——只要做一个本分的电商APP就行。

但是真正难的是,平台们如何扼制自己“跟风”的冲动,这才是所有电商平台的顽疾。历史上我们已经无数次看到电商平台们的盲目,同行做什么自己也一阵风、一窝蜂去干。

比如在经济形势还好,行业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代,中国电商行业曾经有过兴起过“消费升级”的浪潮。当时有一种理论认为“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品,对于服务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说,“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在马老师的带动下,新零售、消费升级这几个词汇的热度甚至超过现在互联网提到的AIGC,人们都以为找到了下一个时代的金钥匙。

虽然大家并不理解什么叫新零售,但是盒马给众人打了样——服务中产,提供价贵质优的产品。在当时盒马的带头下,线下京东推出了7fresh、永辉推出超级物种,而在线上京东plus会员、阿里巴巴88VIP也先后推出。

也正因为电商行业一窝蜂仿效,中高端市场杀成红海,盒马、7fresh、超级物种没有一家盈利。反而让下沉市场出现真空,这个机会被拼多多所迅速占据。

回过味来的电商行业又忘了教训,一窝蜂的效仿拼多多的玩法,像素级的复刻拼多多获客方法,但不仅没有增长,APP还遭遇大量差评,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卷价格不如卷价值,这种情况下反而提供了很好的突围机会。

正如淄博烧烤的走红,味道未必多么突出,但是在千篇一律的涨价中,当地政府、民众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表现出极高的素养,让游客如沐春风,迎来了更多人的慕名而来。从而让旅游并不出门的淄博成为了顶流。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与其挖空心思在价格战中卷的生无可恋下,还不如拿出一些精力来想一想如何在保持同等价格下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你说,一个没有骚扰、没有乱七八糟广告、服务体验良好的平台有谁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