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边熬夜、一边吃保健品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但国内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的日子并不好过。

近日,汤臣倍健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22.80亿元,同比增长2.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3亿元,同比下降18.78%。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汤臣倍健的营收与净利增速就一年不如一年;同时公司内部寄予厚望的子品牌“健力多”和“Life-Space”发展也并不顺利,难以成为营收支柱;从渠道情况看,线下收入依然占比近八成,自2017年提出的“电商品牌化”发展战略依然没有讲出美丽的新故事。

过去28年,凭借线下渠道,造就了庞大的销售网络,成就了汤臣倍健的保健品帝国。但随着电商时代的崛起,押宝线下的汤臣倍健也迎来了28年来的巨大困扰,产品后坐力不足、品牌老化、营收放缓。

如今的汤臣倍健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01、是护城河也是囚笼

在2015年出版的《诚信赢得世界——不一样的汤臣倍健》的企业自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很长一段时间梁允超充当了创业团队的启蒙老师,研究直销的安利纽崔莱和传统渠道内的企业,以及相关政策,最后于2002年系统地转型将膳食营养补充剂产品引入中国非直销领域。”

所谓的非直销领域,就是直销以外的领域,包括药店、商超等终端渠道。药店是汤臣倍健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随着药店的升级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DTP药房和医药电商成为主流,消费者购买药物的行为也发生了偏移。

任何时刻,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层面的任何层面产生联系,那么无论多么微小,都是形成印象的一个机会。在互联网+的趋势下,很多传统企业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感受到了变革的的紧迫性。但对于大公司来说,转型是困难重重的。

从外部看,很多大企业都墨守成规,不愿意变革。殊不知,在当前这个时代,转型的力度决定了公司是否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对很多企业来说,不转型是慢慢等死,但转型过猛,可能会迎来猝死。更何况,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口味瞬息万变,一不留神就被用户抛弃,当你意识之时,已经来不及了。

对于汤臣倍健也是如此,药店成就了他的过去,但新零售是否是他的未来呢?也许是,也许不是,这都要结果论,现阶段谁都不敢下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电商高速发展,以线下药店渠道为主心骨的汤臣倍健,似乎被烙上了传统势力的形象,与这个时代似乎格格不入。

02、年轻化和线上化效果不佳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0.1亿人。2010年到2019年,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在线上销售占比从2.9%一路飙升到3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保健品依赖线下现象正在被改写。押宝药店的汤臣倍健,在2016年增长率已经降到了个位数,看到了电商的冲击,从而开始拥抱网络。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数据显示,疫情时代的保健品市场已经“变天”——购买保健品的主力军已经逐渐转移,从中老年人过渡到90后,占比超过了25%,而这部分人的消费阵地更青睐于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

2017年,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相继推出软糖、泡腾片、饮品等产品,并且积极搭建线上渠道。据京东健康数据显示,目前单一维生素产品中VC和VE都较受欢迎,汤臣倍健的初步改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1年7月,汤臣倍健启动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相关变革。力图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投放、产品规划、内容生产、用户运营等打通,实现线上线下品牌和市场一体化。

京东健康营养保健事业部总经理杨叶表示,“科学营养”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心之所向的消费趋势,其更倡导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理性认识。很多年轻人会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摄入情况来综合判断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产品,从而针对性购买。同时,也会将这种健康的认知,传递给父母。这对于汤臣倍健来说,失去年轻人也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当前,性价比和品牌调性成为了年轻人关注的重点。2022年第一季度,汤臣倍健线上渠道收入同比下降10.65%,可见汤臣倍健并未受到广大网友的持续关注。汤臣倍健决定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但相对昂贵的价格和相对老气的品牌能并未能持续形成影响力。

03、重营销轻研发,后续增长乏力

官方表示,2022年业务受疫情防控影响。但实际线下渠道收入约占境内收入的 76.89%,同比下降仅为0.94%。不过这也透露出,公司依靠严重依赖线下的弊端,以及汤臣倍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并未取得成效。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主品牌“汤臣倍健”实现收入12.92亿, 同比下降 6.50%;关节护理品牌“健力多”实现收入4.19亿,同比下降 14.20%;“Life-Space”(LSG)国内产品营收0.97亿,同比增长 46.49%。海外,LSG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同比增长 25.28%。

2014年,健康食品和综合保健品澳大利亚的LSG进入中国,主打产品是益生菌产品。2018年,看到了益生菌市场的汤臣倍健,收购了LSG,在产品和市场都形成了互补。但这笔交易也让汤臣倍健喜提21.66亿元的商誉,2020年和2021年的持续亏损,也让汤臣倍健深受困扰。这笔收购,最终在2022年为泥淖中汤臣倍健挽尊,但鉴于过去这么多年的表现,LSG能够的增长能够持续多久呢。

另一项数据也似乎验证了这个结论。汤臣倍健是一家重营销的企业,从最初的姚明和刘璇,到顶流蔡徐坤、谷爱凌,汤臣倍健在代言人投资方面完美贯彻了“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的原则。之前汤臣倍健的营业收入增长和营销费用的增长是同步的,但2021年高达24.78亿,较2020年增加6.6亿的营销费用,仅看看维持了2020年的营收增幅。

信息化时代,一无所知的小白已经越来越少。把用户当“傻瓜”的行为,也终将被反噬。进入2022年,汤臣倍健第一季度销售费用高达5.89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8亿,但却并未带来相对应的业绩转化。

在推出年轻化产品后,汤臣倍健的泡腾片、叶黄素、维生素等产品,已经得到很大一部分用户的接受。但此后汤臣倍健依然迷信过去成功的经验,将精力投入到营销,并未加大产品的研发。自2018年起,汤臣倍健的研发投入才堪堪超过1亿达1.035亿,此后几年投入分别为1.26亿、1.4亿和1.503亿,远远低于同期的营销投入。

保健品有极强的医疗属性,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以及大健康时代到来,相关部门对于保健品监管必然将会更规范。但汤臣倍健对待研发上的投入,并未有所改善,甚至研发费用所占比重却在逐年降低。

通过大规模砸钱做营销换取业绩的时代已经过去,品牌和产品,是汤臣倍健在新时代突围的利器,且两者相辅相成。但目前看来,梁允超规划了两条可行道路,但汤臣倍健并未意识到重要性,在执行层面相差巨大。长此以往,汤臣倍健如何守住市场份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