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神话了海底捞,我本人非常反感,你们要理性,投资要谨慎,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海底捞)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海底捞)依然没有解决。”

“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我(对海底捞未来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苹果,亚马逊,马斯克现在牛逼哄哄,但企业是组织,和人一样有生命力,今年好,不一定明年好;今年不好,不一定明年不好。”

这话要是搁别人嘴里,准被认为不是海底捞的空头,就是海底捞的竞争对手,居心叵测,但来自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之口,真别有一番“韵味”。

海底捞董事长张勇

咋地?公开承认海底捞不行了?

1 从封神到跌下神坛

海底捞的股价确实跨了,但在之前,它堪称港股的一出神话。

作为餐饮股龙头、火锅界的明星上市公司,海底捞的股价曾经强悍到不可撼动。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后,自当年10月29日的低点15.27港元一路暴涨,至2021年2月16日创出历史最高价85.8元,海底捞的涨幅高达257.58%,市值一度超4500亿港元,期间暴击无数空头。

这一路,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和对海底捞的造神运动。

不可否认,海底捞的赚钱能力可谓是餐饮界的扛把子。经营十年以来,不管是营收、利润、还是经营效率数据都很能打,赫赫有名的翻台率,红遍大江南北的服务文明,造就了高深的企业品牌护城河,无穷无尽的排队更是海底捞的生招牌。加上舆论造势,券商的一致看好,使投资者把这个网红餐厅当成了信仰,赋予起最高的期望和估值。

当然,离不开这些年的市场风格变化,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都开始流行追逐核心资产,龙头股本身就非常受欢迎,作为餐饮股的大龙头,海底捞自然是追捧的重点目标,加上投资者人傻钱多,一旦趋势形成,一头扎进海底捞,属情理之中,哪怕估值再高也无所谓。

层层助推,火上加油,海底捞的一锅火锅,慢慢升腾起虚幻的泡沫。

然而,经历了一轮疯狂暴涨之后,今年海底捞却遭遇了水逆。2月17号起,海底捞开始股价大跳水的表演,腰斩后仍跌势不止。

这就奇怪了,2月份的大回调,很多“茅”股价都在跌,茅台、比亚迪、宁德时代,无一例外,但3月份后它们又都触底反弹,开始新一轮上涨。然而,“火锅茅”海底捞却像吃了泻药一样,狂泻不止,为啥?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海底捞的底层逻辑被证伪了。

直接的表现,是自疫情以来海底捞的经营数据的迅速恶化。今年3月份,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4月份继续下滑至不到3次/天。有研究机构甚至挑明了,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经营业绩是股价最强有力的支撑,亏损是大忌。

回过头看,虽然疫情肆虐,但海底捞股价仍被大幅拉升,不外乎投资者对海底捞的信仰,过往优异的经营表现让大家有理由相信疫情结束后,海底捞可以来个超级大反弹。

然而,事实很冰冷,超级大反弹直到今天都没有出现,经营的直线下滑也没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2020年年报显示,海底捞净利大跌86.8%,甚至不及预期的一半。

哪怕2020年开店率再创新高,仍然无法规避增收不增利的致命问题,失去强劲的财务数据支撑,没有符合预期的高增长,高企的估值就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暴跌无可避免。

更惨的是,身为网红明星,海底捞的袍子被撩开后,投资者才发现,原来也是虱子满堆。

去年以来,从卫生到服务,再到食品安全,海底捞不断被揭短。

加上去年5月和今年1月创始人夫妇的两次套现,此时的市场,更愿意将其解读为“趁高位割股民韭菜”,海底捞正面临全方位的质疑和舍弃。

2 火锅的冰与火

当然,也要承认,海底捞的大跌,不止它一家。今年以来,整个火锅行业的造富神话迅速变成了一场笑话,龙头企业的经营数据急速恶化、股价暴跌不止、机构纷纷看空……

与其说是寒冬已至,不如说是行业逻辑变了。

火锅曾是中式餐饮中规模最大、增速处在前列的子品类,2019 年行业规模超过5300亿,2013-2019 年年复合增速 11.15%,超过餐饮业同时间段10%的年复合增速,大好生意,自然吸引各路“神仙”。

加上其他菜系或许对厨师和口味的要求极高,但火锅却非常容易标准化,底料、配菜和蘸料都不是问题,就连海底捞多年精心打造的服务招牌也非常容易被取代,因此火锅行业成为了创业者和明星聚集的狂欢首选。

除了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还有像九毛九、百胜餐饮、大龙燚、巴奴等,连影视明显陈赫、郑恺、包贝尔等也来凑热闹,竞争压力是直线上升。目前,全国在营业的火锅门店数为47.1万家,而规模最大的三家火锅品牌“海底捞”“呷哺呷哺”“马路边边”所有门店数加起来,才刚刚超过3千家。

这其实是极度分散,不确定也极高的行业。没事大家莺莺燕燕融融恰恰也就算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行业逻辑的变异。

堂食吃土,方便自热食品却完成逆袭,传统火锅正受到了自热火锅、火锅外卖、新零售火锅等的巨大冲击。

如自热火锅品牌——自嗨锅,在 2020 年 10 月获得来自经纬中国和中金资本的 C 轮融资后,分别于今年2月和5月获得两次 C+轮融资,成立三年就获得了5笔融资,且越来越密集,其他自热火锅品牌也都成为“香饽饽”。

再如新零售火锅——锅圈的崛起,主打“在家吃火锅烧烤”,更受年轻人认可和欢迎,2017年成立以来成绩很可观,2020年反而获得同比超400%的高速增长。今年3月,锅圈完成招银国际、天图资本主导、老股东超限跟投的3亿美元D轮融资,这是锅圈在短短两年间获得的第四轮融资,目前累计融资金额已近30亿元,可见资本对火锅新业态的认可。

一边是翻台率接连下滑的传统火锅,一边是迅速崛起的新兴火锅,行业逻辑在剧烈转换,传统火锅也受到冲击。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等火锅企业也是一路暴跌。

虽然海底捞等传统巨头也有自热品牌,但线下良好的服务体系和顾的营销体系无法照搬到线上,因此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是网红新锐在新消费的风向下可以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餐饮本身就是个护城河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客单价低且没有技术含量,行业逻辑变了,反映到经营基本面,那就是财务数据的急剧恶化,加上此前被炒上天的估值泡沫,双杀之下,海底捞股价破碎之旅,早已注定。

3 碎了一地的泡沫

回到资本市场,大家对海底捞的风险,选择视而不见,背后只不过是大放水造就的财富幻想,实在太诱人。

疫情之下,印钱救经济属全球央行的标准动作。流动性泛滥,热钱不断涌入股市,港、A两市异常繁荣,从指数、基金到所谓的明星白马股,到处都是涨势一片。沪指突破年内高点3465.73点,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深成指和创业板都再创2015年7月以来5年新高。

各种主题炒作、投机炒作大量出现,同时,机构为获得更好的管理业绩,也开始出现资金抱团、扎堆龙头股票以推高产品净值的情况,很多所谓的明星白马股,特别是各行业的“茅”被一路爆炒,短短时间内营造出惊人了的抱团赚钱效应。

爆炒到什么程度?在2月份最高的时候,比亚迪、宁德时代估值超200倍,海天、金龙鱼这些调味品都去到了100倍。

疯狂的财富效应之下,眼看着资金插队炒作的股票股价一路飙高,理性早被抛之脑后,哪怕已远远偏离基本面,也有大批散户扎堆涌入海底捞,希望可以分一杯羹。

但,牛市历来都是散户的巨亏来源,这次也不例外。

海底捞用两年时间,把股价从15块涨到85块,估值从700多亿港元一路翻到4500多亿港元,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到今年2月,不足一年时间,股价便翻了2倍,让很多人都成为了亿万富豪。但是,也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股价腰斩,不仅将泡沫戳的粉碎,也让追涨进来的无数股民惨烈收割,俨然一场标准资本收割大戏。

无视海底捞的高估值风险,一切的财富幻想,都将尘归尘,土归土。

4 结语

去年,就在海底捞股价一路新高的时候,我怀着疑惑问了几个做港股投资的朋友:

“海底捞怎么看?”

得到的回应一致是:“看不懂”、“不合理”、“很难理解”、“我炒这么多年股没见过这么涨法的票”……

的确,餐饮这个行业,入门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而且受客户偏好影响极大,向来是毛利率极低的。毛利率低,意味着ROE不会高,而这些因素则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餐饮行业是出不来牛股的——顶多是出妖股、壳股。

君不见,在香港到处街头随处可见丰俭由人的那些餐饮集团——FAIRWOOD HOLD(00052.HK)、太兴、唐宫、稻香、翠华……天天人头攒动爆满一座难求;即便这些店已经在内地遍地开花,抢占到了内地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此这般吃吃吃。

然而,却仍吃不出一家牛股。

今天,面对仍在低迷的海底捞,我再次问那个朋友:

“海底捞跌透了吗?”

“海底捞528倍,你说跌透了吗?再说了,人家张勇董事长都说大家神话海底捞了,他自己也不抱希望,你咋还问我这个问题?”

他一脸鄙夷地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