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卓正医疗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E轮战略融资。卓正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EO王志远向奥一新闻独家透露,这笔资金将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建设与规模扩张上。卓正医疗计划在未来5年内新筹建5家中小型医院和10家大型综合门诊部;并加速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和流程协同,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交付,尽早实现服务100万家庭会员的目标。

科技巨头入局 打造数字化医疗

奥一新闻梳理发现,卓正此前历经5轮融资(包括天使轮),总计超1.7亿美金。据卓正医疗方透露,此次E轮融资由一家国内顶尖科技企业领投,一家香港大型商业集团跟投。此外,本轮融资由泰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美迈斯担任法律顾问。

2017年,卓正医疗完成C轮融资,资方为天图资本、中金公司、前海母基金、经纬中国及水木基金。值得注意的是,经纬中国同时也是卓正医疗A轮和 B轮融资的投资者。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10年的高端连锁诊所,卓正医疗是如何一步步获得资本的青睐?对此,参与E轮投资的两家机构表示,医疗是兼具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行业,人们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卓正医疗作为中国高品质医疗服务行业的领先机构,持续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实体医疗服务,“我们非常看好卓正医疗利用科技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巨大潜力。”据了解,在持续打造面向未来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方面,卓正医疗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践。

政策风向标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在国家“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倡导下,2015年至2016年曾出现数字医疗投资高峰;2019年至2020年,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布局和新冠疫情带来的政策突破,带来数字医疗投资新潮;2021年起,数字医疗投资机遇扩散至头部、腰部甚至初创企业。普华永道《2021年中期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展望》报告显示,在数字医疗领域,医药电商和在线诊疗赛道最为活跃,吸纳资金量级更大,2013年至2021年上半年累计交易规模分别为481亿元和291亿元。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加之新冠疫情冲击的多方因素催化下,人们对以数字技术驱动医疗服务体系升级的呼唤日益迫切。大数据预判、智能诊断、远程手术指导......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改善人类健康提供了新机遇,正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卓正医疗的数字化建设顺势而生。

王志远向奥一新闻透露,卓正医疗正在着重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对患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以及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运营以及质控等多方面能力。具体到细分领域,包括实现单个环节的线上化,如在线问诊、获得化验报告、查询病史等。未来,卓正医疗希望在这一基础服务上再升级,做到单一病种管理流程一体化,并利用互联网和患者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王志远坦言,做数字化转型仍存挑战,其中包括人才储备,而此轮融资的顶尖科技企业或能为其助力。可以看出,在数字转型过程中,卓正走出了一条借力打力的道路。

去年12月,卓正医疗宣布与京东健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探索“线上问诊+线下送药”模式,对于从社区医疗起家的卓正医疗来说,与互联网医疗巨头——京东健康的合作,意味着卓正医疗在扩大医疗场景上又下一子。王志远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医疗有两大类,一是以流量为核心,二是以服务为核心。前者的代表是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流量+医药电商/保险/其他。而卓正属于后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服务患者的工具。此轮合作是否将推动卓正医疗布局医药电商?王志远回应,“京东健康是做大流量,到达一定规模,供应链效率会很高,配送的成本、药物的质量很有保障,我们则是做精细化医疗和持续性服务,我们与京东健康是互补关系,冲突性很小。”

今年营收超4亿 暂未有上市计划

成立9年,卓正医疗在11个城市,建立了近30家网点。

2013年12月,国家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社会办医的浪潮由此拉开了序幕。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3年全年国内只有26起医院并购案,总金额21.5亿元,到了2016年,并购的医院数量已经上涨至108家,并购金额161亿元。其中,民营医院的并购数量从2013年的23家一路上涨至2018年的99家。

然而,资本的涌入被陆续倒下的民营医院泼了一头冷水:有“民营医院第一股”之称的恒康医疗至今还处于重整过程当中;北京国资挂牌的首都医疗连年亏损……这些现象折射民营医院集体面临的行业困境——无力应对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就诊患者少,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难以回本等。如何平衡医疗的严肃性与商业性,成为摆在民营医院前的难题。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民营医疗机构是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仍有很好的投资前景。“但是,如果过度追逐利润,而没了医者仁心,未来可能会受政策限制。”

在医疗理念上,王志远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卓正医疗的理念就是遵循“循证医学”,即“以最小的伤害治好患者病”,用较高诊费,不靠药物和检查盈利的诊疗形式,取得客户信赖。

王志远认为,医疗服务作为较为特殊的业态,既有商业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可以给投资者回报但周期非常长,投资人预期不够长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融资上市的进程中,卓正医疗显得尤为谨慎。“我们暂无上市计划。”王志远向奥一新闻阐述理想中的上市条件:首先需要具备业务模式成熟且稳定的商业模式;其次,线下网点需要实现规模化,这在目前来看是比较难的;最后,稳定的现金储备是机构抗风险能力的体现,王志远认为每年盈收到10亿人民币以上才具备财务可预见性。

针对上述标准,他透露,受疫情管控影响,卓正医疗今年收入预计能在4-5亿人民币之间,距离上市还有一定规模的差距;另外,数字化建设只做到了30%,还要继续夯实。

诊所+医院模式 打造增长新契机

在9年的经营中,卓正医疗管理团队摸索出一套中高端多专科民营诊所的运营模式。通过诊所+医院的模式,一座城市每3-5家诊所配一家医院,消化会员不断增长带来的外科手术和体检两大需求,并通过医院平台,产生规模化效应。可以看出,这是卓正医疗在多番调研当下国内医疗现状所做出的策略。

根据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有医院3.6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2.4万家。与2020年3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76家,民营医院增加1246家。尽管民营医院数量众多,但从就医人数来看,人气并不旺。2021年1-3月,全国医院诊疗达到9.4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诊疗8亿人次,占总数的85%,而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数仅为1.4亿。王志远透露,目前卓正医疗月均诊疗次数为5至6万。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林江教授曾就早前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表达观点,他认为,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在医疗上国家财政将会为弱势群体的就医“兜底”,让普通市民就医时不必担心“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如果希望就医环境更好,住院条件更好,就可以付出更高的代价到民营医院就医,从而可以让公立医院有更充分的资源为普通市民提供医疗服务。”他认为,随着改革政策的推进,将利好优质的民营医院机构。

一直定位服务城市新中产人群的卓正医疗,未来或将迎来成长新契机。